韩前伟:日本对华人权外交初判
韩前伟
观察日本政府在2021年的对华政策,发现菅义伟内阁、岸田文雄内阁对华外交政策中的意识形态因素,似在增长。这主要表现为日本政治人物对所谓中国人权问题的攻击。
但从二战后的日本对华政策来看,人权问题一般不占重要的地位。故似可判断近年日本政府对华政策的一项新特点是重视人权问题。为何出现这一特点?有三点原因值得关注。
第一、从国际政治来看,日本政府向美国政府显示日美对华外交路线一致。拜登政权非常重视对华意识形态外交,去年组织了不少以西方普世价值观围堵中国的活动。人权外交也是拜登政权强化其联盟体系的重要手段。日本是美国最重要的亚洲盟友,两国外交中,都非常强调共同价值观。日本通过此种方式,显示自己在中国问题上,与西方世界保持一致。
第二、从日本外交的自身逻辑来看,对华人权外交,是一种必然结果。日本因其二战历史,为消除侵略战争的不良形象,也有必要以西方的意识形态外交为手段,来重塑自身的国际形象,以便于融入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所以,二战后,日本政府非常强调日本是国际社会的一员,要与西方世界保持一致。从安倍晋三内阁起,日本政府即重视意识形态外交。近年来,因中国国际地位跃升与中美关系震荡,日本的意识形态外交才进一步突出了中国因素。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是日本意识形态外交路线的一种必然结果。
第三、从自民党视角来看,这或与党内斗争相关。自民党自1955年成立起,党内便派阀众多,在涉华问题上,历来分作数派。据公开报道,自民党内的部分保守强硬势力,一直在人权问题上,向岸田政权施压。例如,要求在北京冬奥会上实施抵制,甚至出现批判岸田及其外相是“媚中派”的舆论。
此外,安倍晋三下台后,在涉华问题上,公开采取较此前更强硬的态度。从这些信息来看,自民党内政治较量,给岸田内阁的对华路线,构成一定的政治压力。岸田内阁强调人权问题,或也有这方面的考虑。
不过,日本政府对华政策,虽在增强意识形态因素,但短期内或不会过度强硬;判断根据主要为如下三点。
第一、基于现实主义,过度追随欧美的对华人权外交路线,就日本政府而言弊大于利。对日本而言,在人权问题上盲目跟随美国,意味着主动自缚手脚,必将大幅缩小日本对华政策的灵活空间。故预计日本政府基于现实利益,应会在人权外交上有所权衡。实际上,日本国内也有舆论主张,两国应在避免决定性的对立的同时,保持对话的基础。
第二、日本缺乏强硬人权外交的历史传统。例如,日本在缅甸和伊朗问题上,便保持了灵活,并未完全追随美国的制裁路线。就中国而言,在六四事件后,西方国家曾集体制裁中国,但日本未盲目追随,反而率先打破僵局。1991年8月,时任首相海部俊树访华,是六四后首位访华的外国政要。紧接着,1992年10月,明仁天皇、皇后又访华。这有助打破当时的中外僵局。
再以2021年为例,当年3月,围绕中国新疆人权问题,美国、英国、加拿大、欧盟曾对华实施制裁。但日本政府以国内法存在问题为理由而未参加。就在2021年12月初,日本政府也表示不追随西方抵制北京冬奥会,而将独自判断,照顾本国利益。这表明日本政府仍在犹豫,难以下定决心,彻底追随西方人权外交路线。
第三、战后民主改革,日本已融入欧美阵营,采取西式“普世价值观”。但日本与西方历史进程毕竟不同。
相较西方,日本更看重法治,强调有秩序的民主与自由。这使日本民众不太主张、不太重视以人权问题为外交手段。实际上,日本主流媒体虽对中国政治有所批评,但远未达到推动政府实施对华强硬意识形态外交的程度。故日本政治人物在选举中,面对来自媒体与选民的人权外交压力,较西方为小。
综上所述,日本实施强硬对华人权外交路线,缺乏足够的动力、意愿与历史传统。所以,近年日本政府虽以人权问题为核心,增加对华外交政策中的意识形态因素,但总的来看,目前日本对外人权外交的“象征大于实际”。故预计短期内不会过度强硬。
作者是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