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李子毅:当前中国经济的寒冬


 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  更新时间:2024-04-05 07:45

面对西方世界因感到受威胁而变得歇斯底里,逢中必反,中国企业要如何走出去?中国经济转型并不始于疫情后,关键是中国就像一艘大集装箱货轮,要在大海上拐个弯需要时间。

上周四(3月28日)出席由通商中国和《联合早报》主办的讲座《解读中国两会》,聆听嘉宾的分析,获益良多。在答问环节,嘉宾就中国民营企业应如何度过目前的“经济寒冬”分享看法。由于时间关系,未能进一步讨教,故借早报言论版就教于诸方家。

去年11月底、12月初,中国恢复新加坡护照免签15天后,我特地到长沙、广州、东莞、深圳和澳门转了一圈,拜访因疫情而有三年多未能见面的朋友。他们都是民营企业主,有金融业、制造业,还有从事外贸的。有的是改制后下海的,有些原来是干部,后来下海,也有靠自身努力打出一番天地的。任谁都是身经百战,不会轻易向困难低头的企业主。

我们在中国以外听到、看到的关于中国现在经济的状况都不是很正面,似乎目前中国经济已一蹶不振,从此沉沦。就此咨询了友人的看法,普遍反映说当前中国经济的确很糟糕。从事金融的朋友也说外资撤离的情况让人担心。综合朋友的意见和个人观察,以及对中国的了解,得出了一些看法:

一、中国治理传统,一直都是由上而下,这是数千年文化的一部分。因此,民营企业主对中央是否能拿出可行政策有期待无可厚非。但在疫情后,当老百姓期望中央能给政策,帮助恢复经济活力时,中央却似乎拿不出让人满意的政策。虽然“两会”后终于出台《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但是否能恢复企业信心还是未知数。设备更新和消费品换新后,是可以使用相对长时间的。然后呢?这只是治标不治本。

二、一些评论说中国经济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困境。虽有些危言耸听,但也不完全失实。近来,在中国国内,中央许多政策给人针对民企、朝令夕改的感觉,使许多民营企业主宁可一静也勿一动,选择观望。另一方面,他们也在持续观察外资回流情况。若外资返回中国,就显示中国经济真的朝积极方向发展。可是,外资也在观望中国国内企业(不论国企或民企)动态。若各种指数回升,那这个庞大的市场就有戏了。这就形成一种不良循环。你若不动,我就不来;你若不来,我就不动。

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会持续针对中国,尤其是美国。这点中国是很清楚的。用一句套话来说,就是要对美国“抛掉幻想”。西方国家唱衰中国有两种情况。一是真的对现今的中国市场感到悲观;一是逢中必反。后者尤其体现在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报道。港剧《女法医JD》中前记者狗头有一句金句:“新闻从来没有真相,只有立场。”在西方媒体上看到的中国,代表了他们的立场。

如今,欧盟和美国都已启动或要启动对中国新兴产业的针对,包括新能源车和电池。美国财政部长耶伦指这是因为中国产能过剩,导致国际市场价格与生产规律产生扭曲,伤害了美国企业和工人。华为、中兴、TikTok(尽管已经尽最大努力满足美国法规,但美国也已铁了心尽最大努力针对)等,不会是最后一批受美国或西方国家制裁的中国企业。

中西方文化根本不同,在于西方文化建基于竞争,所以只能零和。而中国的文化是可以和而不同的,所以可以共赢。面对西方世界因感到受威胁而变得歇斯底里,逢中必反,中国企业要如何走出去?中国经济转型并不始于疫情后,关键是中国就像一艘大集装箱货轮,要在大海上拐个弯需要时间。

企业主也明白今时不同往日,必须自我调整。否则只能被淘汰。但是,如果中央能造个好炊,企业主也就更容易做出各类不同的美味佳肴。大家都明白改变须要牺牲,可大家也不希望自己是被牺牲的那个。

如果信心喊话最终成了“站着说话不腰疼”“我也知道我妈是女人”,对当前经济状况不会有多大帮助。更重要的是,若老百姓觉得当前经济形势无解,那影响恐怕就不会只限于经济领域了。

作者是专业培训师,商务管理顾问

浏览热度: °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nanluecom@qq.com
Copyright© 2016-2024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