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永新:港人移民潮 情况是否有改变?
来源:明报
作者:周永新
本月初,香港总商会发表一份名为《人才短缺调查2023》的报告,当中指出︰在收到的196份会员公司的问卷中,有74%称有人才短缺问题,其中61%声称人才短缺持续了1至3年。香港出现人才短缺,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但报告令人瞩目的是,在有人才短缺的会员公司中,有70%表示,人才短缺是因为员工为了移民而离职。读了这个报道,相信不少人都会觉得,香港人才所以这么短缺,原因是他们都移民走了。
人才短缺 是否因为移民?
香港真的有这么多人才因移民而离开工作岗位?首先,香港总商会的报告是根据收回的问卷作分析。据笔者的经验,这类自愿交回问卷的调查,代表性一般要打折扣,因为那些没有人才短缺的公司,相信多不会交回问卷。换言之,该报告只代表有人才短缺公司的情况,绝对不能以偏概全,以为香港每间公司都不够人才,更不要以为流失的人才都是为了移民。
其次,会员公司在回答人才短缺的原因时,可以选择多于一项。因此,该报告虽有70%会员公司选择移民作为人才短缺的原因,但不代表走了100个人才,其中70个是为了移民。其实,答案中,有79%选择“寻求更高薪酬”,即另有高就而离开,情况比移民严重。总括而言,总商会调查报告所能证实的,是香港近年多了人移民,使人才短缺问题更趋紧张。
笔者无意淡化香港人才短缺的问题,更无意否定近年出现的移民潮。事实上只要稍微留意身边亲友动向,便知道香港的移民潮并不是一些人说没有就没有了。2019年修例风波后,笔者曾在栏目讨论香港出现的移民潮,那时指出,不少港人为了忠于自己信念,或为了坚守自己的价值观念而移民,也有家长为了子女教育和他们的未来,决定到另一处他们可以安心培育子女的地方居住。
人才流失 拖慢香港向前发展步伐
过去两三年,港人移民的原因不一,其中不乏香港所需人才,或多或少会拖慢香港向前发展的步伐。香港总商会的调查报告也显示,最短缺人手的是年薪20万至50万元的员工,少于20万元的也严重,但绝对不是年薪150万元或以上的“打工皇帝”。数字上看,可见过去几年移民的港人,应多是中等收入的人才和他们的家人。他们或有一定的储蓄或资产,一旦决定离港,他们多有能力在外地置业及重建自己家园。他们最感可惜的,相信是必须离开这个他们生活了数十年的香港。
这股移民潮会持续多久?冠病疫情缓和后,香港移民的数字是上升或下降?笔者没有做过有关调查,手上也没有数字作分析;况且,移民是非常个人的决定,不轻易向别人透露自己移民的原因。不过就自己观察和接触所及,笔者发觉自年初开始,港人对移民的感受和看法似乎出现了一些变化,笔者姑且在这里提出来,毕竟移民对不少港人来说,是一个逃避不了的议题。
是否移民? 考量的是移民后生活
第一,有关移民的决定,看来港人已从过去以价值观念为首要考量,转到一些与移民之后生活状况有关的问题。他们现在思考的是:移民后能否找到工作?自己和家人是否有适应困难?自己是否有足够储蓄,维持未来几年在外地的生活?
笔者以前讲过,修例风波后决定离开的港人,很多是因为不相信香港能够保持原有制度,也有一些认为他们珍惜的价值观念,特别是民主、自由、人权、法治等香港核心价值,将不会被重视,也不再是港人追求的目标。那时候,决定移民的港人离开时常说的一句话是:“香港已不是我们认识的香港。”
这种以价值观念取向先行的情况,经过差不多两年时间,看来已出现变化。笔者并不是说现在有意移民的港人,不再重视自由、民主等价值观念;但他们对这些价值观念的看法,因为客观环境转变,看来也有新体会,例如:民主政制并不等同一人一票直接选举,民主选举可以采取多种形式;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得到《基本法》保障,但不能危害国家安全。当然,有意移民的港人中,部分仍坚守自己对民主和自由等价值观念的看法,并作为自己是否移民的首要考量,惟持这种态度的港人似乎愈来愈少。
笔者发觉,现在有意移民的港人在下决定前,他们考量的更多是他们移民后的生活。修例风波之后移民的港人,很多是说走就离开,并不理会移民后可能发生的事;今天,有意移民的港人,可以从已移民的亲友身上知道移民是怎么一回事,个中苦乐,他们应该一清二楚。他们现在要移民,必须多作准备,绝对不能冲动行事。
移民跟送子女留学海外不再连在一起
第二,以往不少港人为了子女的教育和未来而移民,他们不能接受特区政府以公民与社会发展科取代通识科,也不想自己子女接受他们心目中认为的“爱国”教育,所以毅然与子女一起移民,或送子女到外国读书,希望他们毕业后可以在当地留下来,不愿看见子女在港被迫放弃自己的信念,也怕子女不能接受香港现有的社会氛围。
今天,为了子女而全家移民的已大幅减少。虽然送子女到外国读书的现象仍十分普遍,但现在送子女到外国读书的,不一定为了安排他们移民,更多是给予子女有选择的机会;至于他们将来是否在外国居留,则由他们自己决定。其实,现在是否送子女到外国读书,家长的考量是多方面:一来,在外国读书,每年费用动辄三四十万港元;二来,香港适龄学童人口下降,现在进入传统名学和世界排名前列的本港大学,再不似过往般困难,子女在港读书又是否不可接受?三来,香港教育制度看来不是这样糟糕,子女在港读书最少可以留在父母身边。
移民定义变模糊 不再是一走了之
第三,以往移民是离港到外国居住,今天移民的定义已变得模糊。修例风波后,一些港人因为恐惧而离港;但离开的港人中,部分早已持有外国护照或居留权,他们离开并非移民,而是行使他们在外国的居留权。另外,一些修例风波后离开的港人,看来他们只打算到外地暂住,或进修、或从事并不固定的工作,他们不应计算在移民之列。自特区政府解除因疫情而设的限制后,过去两三年离开的港人,一些不时看到他们在香港出现或回来探亲。
总结而言,笔者不知道港人移民潮会否持续,但情况却出现一些变化,包括价值观念取向不再是主导移民的主要原因、为了子女移民的情况迅速减少、送子女到外国读书并不等同安排他们移民、移民不再是一走了之。
因应以上变化,特区政府如何建设香港成为港人热爱留下来的地方,以后有机会再谈。
作者是香港大学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学系荣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