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泽玮:政治精英与非精英之战
新加坡总统选举迎来两位截然不同的有意参选人,如果两人的参选资格都获批,形成直线对决,这将是一场非常有意思的选举。
一位是土生土长的印度族,毕业自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也获剑桥、哈佛学位,文凭很大张的传统政治精英,官至一国之副总理,享誉国际舞台。
另一位是来自马来西亚森美兰州的移民,家里穷到靠父亲上山砍树维生,15岁辍学来新加坡谋生,靠自己白手起家的企业家,一度掌控七家上市公司。
66岁的尚达曼和63岁的吴振华,可说是人生胜利组的对照组。两人最大共同点是,都是新加坡故事的演绎者。
如果说尚达曼是传统版成功故事的撰写者,那吴振华的人生奋斗篇章,其实更符合行动党政府近年来积极提倡的新版故事主人翁——唯才是用不该用单一标准衡量,不能以一纸文凭狭隘定义能力。
两人的差异很大,种族、家庭背景、人生经历大不同。尚达曼是久经考验的政坛老将,人气之高,由他领军的裕廊集选区多次成票王是最有力的佐证。加上他知名度高、成就大、形象好,非华族等种族因素,相信不会成为他在总统选举中吸票的障碍。
2016年的一项民调显示,尚达曼是获最多受访者支持的总理接班人选,支持度胜过几位重量级华族部长。总理的实权比总统大得多,如果民调具代表性,那非华族总理都能接受了,何况是总统。
投身公共服务部门多年的尚达曼,绝对是从体制走出来的人。吴振华虽非体制中人,但至少是体制认可的人,否则不会在2017年出任新加坡驻摩洛哥非常驻大使。
从马来西亚到新加坡打拼,吴振华能有今天的成就,除了自身努力,在某种程度上也受惠于新加坡的政治与社会制度。新加坡给了他机会,即便不是体制中人,他也不会跟体制对着干,做得了大生意的商人,不会不懂政治。
新马本是一家,文化十分相近,在众多外来移民当中,马国人能最无缝隙地融入本地社会。更何况吴振华还是个老移民,这当中不存在选民在本土与非本土之间做选择的问题。
尚达曼和吴振华至今最明显的划分线是:传统与非传统的成功之路。一个是受过良好教育、谈吐儒雅的传统政治精英,处处闪烁着思想和智慧的光芒。另一个是在社会大学中,一步一脚印磨炼出来的企业领袖。
跟往届总统选举的几个挑战者相比,中学就辍学的吴振华如果资格获批,将是第一个完全和传统精英沾不上边的参选人。
他到选举局领表,接受媒体集体采访当天,面对镜头讲了英语、华语和马来语。我身边不止一位英语比华语好的朋友,看了视频后评价:“英语发音不够好”“英语有待进步”“总统要接待外国宾客、出国访问,英语不能讲不好”。
朋友并非精英心态作祟,我完全明白他们的意思。但在“英语有待进步”的评价背后,还是听出传统精英与非精英对比的意思。
接待宾客和出访之余,总统的主要角色有两个:一是团结国民的象征,二是有监管权,可监督国家储备金的使用以及重要公共职位的委任。这两个职务跟英语多好没直接关系。不过,从英语不够好,选民会进一步联想,他对国际政治认识有多深?在动荡的大时局中,能否为国家起到定锚的作用?
追根究底,选民能否接受非传统精英圈的政治素人,担任这个国家重要象征的最高职务?
既然国家要扩大对成功的定义,倡导更具包容性的社会,那是否该让非传统精英也有竞逐、甚至担任国家元首的机会?还是说,这个既实又虚的国家重要职务,还是应当由传统政治精英坐镇,特别是国内外挑战日益严峻的当下?
民选总统要超然于政治和党派,也不负责监督政府决策,但相信还是有不少体制外的人想都不想,就票投未获官方祝福的人选。除政治光谱两端的死硬反体制派和死忠体制拥护者,令人关注的是,中间选民会如何投下手中一票?
期待一场有意义的选举,观察选举过程,远比结果更具启发性。它可能巩固新加坡选民倾向保守属性的印象,也可能刷新我们的认知。
(作者是《联合早报》中国新闻组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