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供应链“去台化”代价高的双面刃
来源:风传媒风评
日本《日经亚洲》报道,指出台湾在全球电子业供应链具有独特地位,要“去台化”代价比与中国大陆“脱钩”更高昂、甚至不可能作到。
或许有人因此为台湾的成就感到骄傲,也认为“硅盾”有其效果。但此事有正有负、有如双面刃,因为这也代表台湾的经济正因地缘政治竞争而受损,且“去台化”已发生。
在这篇“台湾如何变成不可或缺的经济体”的报道中,举了苹果iPhone为例:一支iPhone约需要1500个零组件,以总部位置而言,供应商有26%来自中国大陆、23%来自台湾、18%来自美国,但最有价值的零件,包括核心处理器、5G数据机、Wi-Fi晶片和高阶相机镜头均在台湾制造,台湾供应商占每部iPhone材料总费用的比重达36%。
因此台湾在全球科技产业的供应链地位无法取代,许多欧美公司担心台海危机而有意分散生产,但比起和大陆脱钩,若想“去台化”将会让制造商付出更高昂的代价。文中引述业者的说法:如果有人袭击台湾,“全球科技和电子业基本上就完蛋了”。
不过,值得台湾政府与业者注意、关切者,不是台湾谁科技产业的供应链中有多重要这件事,而是各地政府与外商开始进行、意图分散风险的避险措施,这些措施其实已削弱台湾的硅盾效果(假如真的有硅盾这件事的话),影响企业在台湾投资的意愿。
报道中引述台湾印刷电路板业者欣兴电子高管的说法,指在佩洛西访台、中国大陆军演后,其客户变紧张而表示要寻找中国大陆与台湾以外生产的替代品。根据科技高管的说法,去年年中后,包括英特尔、超微公司、英伟达公司、Meta、谷歌和亚马逊等科技大咖,都要求在中国大陆和台湾以外地区增加产能。
这个影响有短期与长期之别。如果只看短期,就是那些厂商要把部份单下到其它地方,而且还有可能想转单都转不走,因为找不到另外一家台积电、大立光……但长期来看,要把单转走、产能移出去,终究、且必然作得到。
可能是在其它“安全的国家”,找到有能力生产、接单的厂商,也可能是原先的供应商基于长期业务考量、或甚至“奉令”而赴海外投资设厂。就如最夯的台积电应各国政府之邀约赴当地投资,或如日前赴法国投资的电池厂商辉能科技,因“考虑地缘政治因素”分散投资。早年台湾的NB及各电子厂,也曾经应品牌大厂的客户之命赴中国大陆投资设厂。
因此,虽然外媒报道似乎是褒扬台湾的科技产业实力,外商如要“去台化”要付出高昂的代价,文末说:“与中国大陆脱钩并不便宜,但与台湾断绝关系的代价更高。有任何人准备好为此付出代价吗?”
说得好像外商无法“去台化”,但实情则是“去台化”是现在进行式,外国政府与企业其实是点点滴滴在作,只要两岸紧张持续难解、发生战争的阴霾不散甚至加深,“去台化”就会持续进行。那些科技大厂固然是徐图为之,但欧美日等大国则是堂而皇之的明著作,美国要台积电去投资、搞晶片法奖励设厂,商务部长雷蒙多就说,只要想到尖端晶片都在台湾生产,让人彻夜难眠,因此非降低对台湾生产晶片的依赖度不可─这不是就是“去台化”?
外媒说“去台化代价高昂”是没错,但那是指现在“突然被迫去台化”的情况下代价高昂,不论原因是两岸战争或是天灾等其它因素。如果是“逐步有序”的去台化,情况可能完全不一样。
想想,10年后欧美日都提升本身的尖端晶片制造能力后,台湾不再独占八至九成的尖端晶片制造,而成熟制程又以中国大陆占有最大市场时,“去台化”不再是代价高昂,而且实质上也作到了。
把这个可能性说得最清楚又“残酷”的是近来红遍台湾的NVIDIA英伟达执行长黄仁勋,他说:“我们有可能不在台湾生产制造晶片”,下一句则是“但是中国大陆的市场却是唯一、且不可能被取代”。
当外媒说“去台化”代价高昂,比与中国大陆“脱钩”更难时,不必得意、更别高兴,这事要反着看:这代表外国政府与企业更有动机与诱因“作好去台化”,才能降低风险、避免高昂的损失,台湾更该戒慎恐惧,更别蠢到配合外国政府“去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