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考察湾区知己知彼 临渊羡鱼不如结网
来源:明报
明报社评
香港行政长官李家超率领五名司局长及83名立法会议员,完成四天大湾区考察返港。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大湾区是重要切入点,知己知彼,才能通力合作。这次是特区官方历来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大湾区考察团,对于加深香港与大湾区其他城市的了解与联系,具有积极意义。香港参与大湾区建设,最重要是摆正心态,不应自我膨胀,亦不应妄自菲薄。过去10多年,深圳、东莞、佛山、广州等地发展迅速,别人成功的经验,当然值得香港借鉴;与此同时,特区官员议员亦要认清香港的角色、定位及强弱,多从大湾区整体发展高度,思考分工互补问题,避免本位主义又或东施效颦。
互补共赢摆正心态
香港毋须妄自菲薄
特区官方这次考察大湾区,3天半行程相当充实,除了与穗深莞佛4市领导会晤,也安排了很多参观交流活动,当中又以考察创科及市政设施为主。造访龙头科技企业方面,考察团分别去了深圳的腾迅、大疆及比亚迪汽车基地,东莞的华为研发基地,以及佛山两间机器人生产公司;市政、文化保育及青年发展方面,考察团造访了东莞的华阳湖国家湿地公园及鳒鱼洲文创园、深圳的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及活化古迹景点南头古城、佛山的岭南天地、广州的沥滘地下式净水厂,等等。
这次是香港与大陆通关复常以来,立法会议员第一次集体往大陆访问参观,绝大多数议员都有参与,这在以往政治壁垒分明、行政立法关系剑拔弩张时期,可说难以想像。2017年,国家发改委与粤港澳三地政府在香港签署协议,为大湾区建设订下合作目标及框架。回看这6年,香港参与大湾区发展,先后受政治社会环境及疫情影响,进展缓慢,蹉跎岁月,现在确须快马加鞭追落后。行政长官李家超昨天总结行程,谈及“三成果三体会”,当中亦提到要“追时间、追结果和追前列”。
这十年八载,深穗莞佛发展一日千里,经济增长可观,创科产业兴旺。以东莞为例,当地早已不是港商设厂、声色犬马之地,过去10多年转型升级成功,令东莞一跃成为大湾区内一个科技重镇,既有国家级实验室,华为亦将基地迁往当地。这次特区考察团参观“华为小镇”等地方,恍若刘姥姥入大观园,某程度上反映香港与大陆过去隔阂实在太多,以至太不了解其他大湾区城市发展状况,官方这次考察,对于鼓励港人重新认识深穗莞佛,具有积极意义。
香港与大陆交流合作,过去长期受历史、文化、政治及意识形态因素影响,很多人心态都没有摆正。有些人抱着“高人一等”心态,认为香港比大陆优越,合作等于“益”大陆,有些人更是压根儿抗拒大陆,处处都要高筑“防火墙”;有些人则怀疑中央政策不过是“高大空”政治口号,嘴上说配合,实际不作为;也有些人抱着“拿着数”心态,希望中央多给香港好处,一些要求甚至是“利己损人”。这些心态所折射的是本位主义以己为尊,以及对大陆发展不了解。现在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最重要是摆正心态。大湾区建设,重点在于优势互补、互利共赢。香港不应自骄自傲,也不应因为这几年发展不如意,便妄自菲薄,只懂羡慕别人。
发挥香港所长
结合湾区所需
比亚迪及腾讯均为深圳龙头科技企业,前者是实体经济典范,后者是数字经济先驱。香港要成为国际创科中心,可以借鉴深圳经验,但如何培养明星级创科企业,必须考虑香港独特环境及优势所在。举例说,汽车工业发展占地多,香港在这方面局限太大,就算一些相关研究有成,也必须结合大陆生产;相比之下,发展生物科技及医药,便较为适合香港。
考察比亚迪期间,不少议员对“云巴”甚感兴趣,主张在东九龙引入,土力工程处前处长陈健硕则认为,东九龙已发展地区密度极高,看不到建设架空运输系统的可行性。“云巴”捷运系统有其优点,但是否适合移植到东九龙,始终要研究,不能想当然;就算原则上可行,亦可能要兼顾本地特殊环境,正如政府试验引入比亚迪电动的士,惟本港山多斜坡多,供港使用的电动的士,上斜能力须特别强,才适合本地环境。
大湾区发展,重点既然是优势互补、分工合作,香港当然先要知己知彼。特区官方这次考察,首务是加深了解区内其他城市,认清各自定位及优势,为日后政策对接、科研产业对接、携手共建湾区铺路,不能止于观摩见识,又或只想着引入哪些大陆硬件设施。考察团此行其中一站,是到东莞参观机管局的“香港国际机场物流园”先导计划设施,有关计划是全球首个直达机场禁区的跨境海空联运项目,能为大湾区货物提供无缝便捷的国际空运网络,这正是一个发挥香港所长、结合湾区需要的项目;香港强于科研,大陆则有完善产业链,加强合作对接,同样大有可为。大陆机器人技术发展迅速,在专业及标准化上都有很大突破,但现在本港在引入机器人方面,不少标准仍“墨守成规”只跟外国。解决有关问题,比起讨论是否引入建筑工程机器人,其实更为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