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中国经济数据发出矛盾信号 经济学家对是否需加码刺激莫衷
来源:彭博社
中国近期的经济指标对经济复苏的态势发出了相互矛盾的信号,引发市场对经济增长前景心怀疑虑,激发了有关政府是否需要加大刺激力度的争论。
目前3月份的数据显示服务业增长,因随着疫情缓解,消费者在旅游、餐饮方面的支出上升。然而,与此同时,当月通胀走弱,指向国内需求低迷。
周四公布的官方数据显示中国出口在经历了五个月的下跌后意外回升,主要是由于亚洲市场需求走强以及制造业恢复正常。这与上周PMI调查发出的信号形成鲜明对比,后者暗示本月制造业放缓。
本周公布的信贷数据也表现强劲,不过经济学家表示,这可能更多与流动性增加有关,而不是消费者和企业贷款需求的真正回升。
综合来看,数据表明复苏路径尚不确定,决策层需要保持警惕,以实现今年的经济目标,其中包括5%左右的增长目标。下周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数据,以及大陆政府中央政治局可能于4月份晚些时候召开的会议,都将为未来路径提供关键线索。
就目前而言,相互矛盾的数据导致外界对货币和财政刺激路径的预期出现分歧。野村控股的陆挺等一些经济学家表示,近期的数据表明增长在失去动力,这让北京方面有理由采取更多行动。而法兴银行的姚炜、渣打的丁爽等其他经济学家则认为经济在反弹,不需要更多的支持。
“经济处于复苏进程中,现在不是加码刺激的正确时机,”丁爽说。“我坚持长期以来的看法,即没有必要加大刺激力度。”
不过,交易员们却持相反的观点。他们押注政府可能将推出更多货币宽松政策而大举买入国债。在中国公布了低迷的通胀数据后,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周三试探六个月低点2.81%。在出口数据意外强劲之后,该国债收益率周四录得五天来首次上涨。
消费者和企业信心反弹将是中国今年复苏的关键。虽然3月份信贷激增表明企业和居民贷款的意愿上升,但存款大增,也显示出其态度谨慎。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在周三发布的报告中表示:“信贷的释放和货币供应量大幅增加并未全部用于商品的生产或消费”。他说,由于疫情导致的就业和收入下降的影响挥之不去,消费者扩大资产负债表的意愿“仍然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