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孟达:外交才是王道
漫步
在天下大乱,各国勾心斗角的时代里,说客辩士扮演着维护和平,及时消弭战争的角色……
副总理兼财政部长黄循财3月23日在第四届新加坡国防科技峰会上致开幕辞时说,乌克兰战局颠覆了欧洲的和平与稳定,迫使许多国家重新评估安保优先事项。
中美两国的大国角力也在多个领域不断加剧。黄循财指出,两国领导人虽然强调不寻求新冷战,但今年的事态导致中美关系更加对立。
世界两个核子大国对立,已几乎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美中之间明显缺乏战略互信,削弱了世界各国的安全感。在如此不安的局势下,黄循财认为,各国应该把外交放在第一位,寻求与伙伴、对手和竞争者展开联系。
事实上,美中两国也在积极展开外交工作,加强自己的谈判筹码。
美国一方面加大力度制裁中国,遏制中国实力的发展,另一方面不断拉拢更多国家围堵中国,就是想以“非战”的手段,在自己不损一兵一将的情况下“屈人之兵”,取得完胜。
《孙子兵法》核心思想“不战而屈人之兵”,放诸今日现实,不同国家有不同的领悟和发挥。
国际形势的发展,令人忧虑,中美的“不战”之心,逐渐心有余而力不足,武力冲突的概率越来越高。
旅居新加坡的《孙子兵法》学者韩胜宝把世界各国有关《孙子兵法》的研究成果集其大成,在其新著《兵法传奇》中提到,担任美国国防大学教官的厄尔曼博士对“不战而屈人之兵”这句话有所领悟。1996年,他曾与参与第一次海湾战争的将领共同研究,提出了“震慑”的理论。所谓“震慑”,目标在于控制敌人的意志,“震”就是“在瞬间使敌人的心理遭受创伤”,“慑”就是“让对方明白自己除了放弃抵抗已经没有别的选择”。厄尔曼认为“不战而屈人之兵”就是“震慑论”的雏形,“震慑”是手段,“屈人之兵”是目的。
然而,美国的“震与慑”(shock and awe)却是通过强大的军力和军事科技,以迅速和致命的军事行动,打击敌方士气和军心,迫使对方屈服。2003年,美国对伊拉克发动“沙漠风暴行动”,向全世界展示了一次无以伦比的震慑力量。然而,美国往往凭借强大的军力取得战场上的战果,却未能取得战争的胜利,如在越南战争和阿富汗战争,美国都是以仓皇狼狈的撤退告终。
“把外交放在第一位”是对互相敌对国家的提醒,今天不少人悲观地相信“美中终须一战”。
春秋战国时期,各大小国之间的斗智斗力事件频繁,考验大小国的战略和外交智慧。2500年前,强大的晋国召集鲁、齐、宋、卫、郑和北方部落民族姜戎的领导,在向地(今之安徽境内)进行一次多边峰会,主要是宣扬晋的国威,并借机震慑弱小部落。晋的执政大夫范宣子,在教训了吴国不守道义之后,便把矛头指向姜戎部落首领驹支,数落他的罪状,说以前在姜戎人流离失所时,晋国君主给他们土地,让他们活了下来,姜戎却不懂得感恩,反而破坏其他国家跟晋的友好,范宣子因此要扣押驹支。驹支镇定地答说,昔日晋君赐给他们的是不毛之地,戎人还必须与狐狸豺狼搏斗,但戎人仍旧对晋忠心不二,甚至还曾经帮忙晋国抵御秦国,晋国多次出战,戎人出了不小的力。
“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见面礼)不通,言语不达,何恶之能为?”驹支说不参加峰会也没有什么可羞耻,最后他竟引用了《诗经》里的诗句后就告退而去。范宣子觉得自己理亏,劝他留下。《左传》里“驹支不屈于晋“的这段记载,在于表扬中原统治者的大度宽容;然而,一个来自文化落后部落的精明外交官的形象却跃然纸上。
在天下大乱,各国勾心斗角的时代里,说客辩士扮演着维护和平,及时消弭战争的角色。《左传》里记录了不少这类故事,不少精彩篇章则收入清人所编的《古文观止》。
如《展喜犒师》一篇中说,齐国来攻打鲁国,鲁国没有积极迎战,却派辩士展喜去慰劳齐国大军。出发前展喜先向其兄展禽请教。当见到率军而来的齐孝公时,他毕恭毕敬地说:“听说君王您亲自驾临新加坡,我特来好好招待您。”齐孝公说:“你们鲁国人听说我们齐国大军来了害怕不?”展喜说:“小人害怕,君子不害怕。”齐王说:“看你们穷得什么东西都没有,为何有恃无恐?”展喜接着给齐王上了一课历史,说周室后代诸侯国曾经立下盟约,世世代代友好,所以,鲁国的君子都不会害怕。齐鲁两国的确有立过盟约,齐孝公也是知道的。齐孝公无言以对,就此撤兵。
在俄罗斯侵入乌克兰刚满一周年之际,沙特阿拉伯和伊朗两国政府代表团于3月10日,在北京达致恢复外交关系的协议,被视为中国发布《全球安全倡议概念文件》后的第一个重大外交成果。
沙特和伊朗各为伊斯兰世界逊尼派和什叶派两大代表,有各自的势力范围,两个老冤家死对头能够和解,也给阴霾密布的世界格局打开了一扇窗口。
现代化高科技高杀伤力的武器,使每一场战争都成为人类和地球生态环境的一场灾难。“把外交放在第一位”,是早自冷兵器时代以来国际关系中不变的硬道理。
(作者是《联合早报》特约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