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符婉月:过年广告想传达什么价值观?


 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  更新时间:2023-01-28 07:55

符婉月

农历新年期间的两则电视广告,让我看了心里感觉一丝不自在。

广告都从准备过年的孩子的视角出发。第一则广告,讲述一名小学生如何煞有心机地暗中与亲戚大比拼,并扬言“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说实在,我不是很清楚广告中的小孩要比拼什么,大概是看谁最能虏获老奶奶的欢心。因此,年纪小小的他,已经懂得察言观色,看大人的表情来做人。

第二则广告,讲述一名年轻女子如何积极为长辈办点事,以便讨得更大的红包。当女子的父母忙着准备团圆饭,要求她帮忙买点食材时,躺在沙发上刷手机的她,显然心不甘情不愿地才把任务完成,还对父母大声嚷嚷。

我当然不希望自己是个跟不上时代、食古不化的老古董。但身为大人的我们,是否已在无意中认同了传统价值观应该随着时代变迁而改变?那些受欢迎、接地气和新时代的广告无伤大雅,因此可以一笑置之?这样的内容看多了,潜移默化之下,我们到底要向下一代传达或灌输怎样的价值观?

这几年的农历新年期间,关于派发电子红包这件事,总有两股力量在拔河。一方说必须保留华族传统和年味,不应该让数码化取代传统习俗;另一方则认为习俗应该跟上科技时代的步伐,必须注重环保。

刚开始时,我对于电子红包转账的方式非常抗拒,坚持站在“保留传统”的阵线。然而多年来,我观察到身边有不少亲友在派发实体红包时,都是长辈把红包放在长辈手中,托他们转交给孩子。这简直就是大人在进行红包交换。热热闹闹的聚餐之后,红包的去向没人过问,长辈事后有没有提醒孩子,哪位叔叔阿姨祝福了他们,有没有跟孩子强调感恩、礼貌,不得而知。

既然孩子早已无须学习用双手从长辈手中接过红包、道谢并说祝福的话语,派发电子红包和实体红包的实质差别,已经不是那么具体了。既然如此,我们为何执着于派发实体红包的形式?

当传统习俗看似在消逝时,我们的自然反应是反弹、抗拒。就好像前阵子,当移民与关卡局(ICA)决定电子版的出生证不再注明籍贯时,许多人对于自己的籍贯与身份认同感瞬间被激活起来,对于ICA的做法大表不满,结果政府只好撤回这项决定。

然而,证件上保留了籍贯的证明,就说明国人真的那么积极保留自己的根与文化吗?老掉牙的讲方言问题就不说了。我多次问过年轻华人所属籍贯是什么,半数不是不知道,就是以“好像是”某某籍贯来回答。家中长辈若不教导、提醒,孩子怎么会知道自己的“身世”呢?

每当我们呼吁保留传统时,其实真正想保留的是什么?如果费心费力把看得见的形式保留下来,却忽略了传统的精髓,那些传统形式对于一般人的日常生活而言,意义也许就不那么大了。

不是所有称为“传统”的东西,都是陈腐老旧而必须淘汰的。不少华族传统价值观永不过时,值得发扬光大,比如:尊师重道、对长辈有礼。小时候,父母一定会嘱咐孩子,看见长辈要记得“叫人”。无论孩子当下有没有那个心情,都必须称呼长辈。若被发现没有礼貌,说不定得吃一顿“竹笋炒肉”。

如今,眼看这些价值观的淡化,身为教育工作者的我,有着切肤之痛。应付放肆无礼的学生,包括在教学反馈上恶毒的匿名评估,早已是众教师、教授不言而喻的职务说明之一了。

新的一年,希望年长国人能够积极保留和发扬传统精髓,而不只是注重形式。但愿年轻国人能够认同那些美好的价值观,并把它们传承下去。

作者是教育工作者

每当我们呼吁保留传统时,其实真正想保留的是什么?如果费心费力把看得见的形式保留下来,却忽略了传统的精髓,那些传统形式对于一般人的日常生活而言,意义也许就不那么大了。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nanluecom@QQ.com
Copyright© 2016-2021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