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社论:珍惜本地华人独特文化


 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  更新时间:2022-12-06 07:55
社论:珍惜本地华人独特文化

2022年12月6日

因疫情阔别后再度举办的第七届福建文化节,首度启用天福宫虚拟导览网络应用,标志着本地华社积极尝试将传统文化结合新科技,努力传承后代的良苦用心。今年的福建文化节除了展现本地多个福建祖籍会馆社团的美食和传统文化艺术,更首次展出近200年历史的恒山亭在30年前大火之后,仅存的三件文物:恒山亭山门楹联、恒山亭重议规约,以及大伯公像。

恒山亭是本地历史上最早的福建社群管理机构,全毁于大火固属重大损失,但至少山门楹联得以在美国籍新加坡人买下后,辗转又在2019年捐出给福建会馆,经历一段“奇幻旅程”再度展现国人眼前,为本地历史留下一段见证。

新加坡一直是东西方文明的交汇点,许多有形无形的资产经过世世代代多元族群与文化的汇流、碰撞、融合、淬炼,发展出自有的特色,也没有完全失去文化源头的精华。然而本地年轻世代华人对传统文化和语言越来越生疏,也未必重视这些文化的价值,令人忧心。例如天福宫作为近200年历史的古迹,意义已经超越福建籍贯和华人,作为国家重要的历史文物,就很值得透过实体保护与科技,让全体国人和旅客都充分认识。

除了美食、艺术、方言和华文华语值得努力传承给后代,本地华社也应该持续沉淀并体会先辈200年来不曾中断的各种精神价值积累,发扬光大,例如重视教育、社区互助、诚信经营、热心公益等等。出席活动的副总理兼财政部长黄循财指出:“保留这份属于新加坡华人的独特文化和身份认同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该一代一代地把它传承下去。”天福宫就是福建先贤陈笃生和薛佛记等社群领袖为集体利益捐资兴建,如今成为重要的国家历史文物之一,其价值已经远远超过一座庙宇或一个籍贯,更是历史和文化的代表。

本地华人文化虽然传承自中国,但经过两个世纪,很多本土家族落叶生根已久,在多元族群文化与东南亚的历史氛围中,演化出独特的文化与思想基因,这一特色不仅存在于华社,也存在于其他少数种族,新加坡各族群对这些独特的本土文化,应该有信心去珍惜并认同。从本土看源头,在本地演化出来的各族群文化,与源头有重叠也有不同,既不可割舍也不能孤芳自赏,唯有兼容并蓄,承前启后,沉淀出有现代性意义也适合国情的本土价值体系,才能让国家文化有更深厚的土壤,开出灿烂的花朵。

然而要做到厚植文化土壤,就必须重视各族自身的母语文。文化传承的载体是语文,整体语文能力贫弱会妨碍文化的接受能力,特别是新加坡几大族群都来自历史文化博大精深的民族,如果不能有效掌握母语文,少数人在年长之后试图透过英文去理解和学习那些文化,很可能事倍功半。

不能掌握母语文的另一个缺陷,是大多数人对于文化的理解必将沦为浅薄化甚至变质,勉强能继承的可能只有器物和仪式类等表层的“小传统”,需要思想与历史背景融会贯通的部分,将逐渐须要仰赖外来诠释。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本土文化的精华将无法精准掌握和理解,生出信心,对新加坡的国家价值也很容易聚焦在经济实力与物质层面,成为浮萍而不自知,国家观念的建立将加倍艰辛。

更可惜的是,本地社会一直有深入学习与精通母语文的环境,年轻世代如果看不见这一优势而轻易荒废,无异于自己把通行于文化海洋之间、承载思想遗产的大船凿沉海底。

福建会馆因为旗下有优秀学校,一些年轻家长不免为了孩子入学而参加会馆。如何避免社会富裕之后,顺利成长的世代滋生功利心态,把他们的眼光带回本土丰沛的人文遗产,鼓励透过语文深入学习文化,或许是作为新加坡最大族群的华社应该深入思考的。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nanluecom@QQ.com
Copyright© 2016-2021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