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田勘:从“祖母假说”看英国女王
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去世,有无数文字悼念、回忆,表达人们不同角度和内容的哀思。不过,从“祖母假说”(grandmother hypothesis)来看待她,或许能挈领提纲,直抵核心。新王位继任者查尔斯三世已经做了这样的概括:女王的辞世“对我和我家庭所有成员来说是最悲伤的时刻……我们深切哀悼一位深受爱戴的君主和母亲”。
从人类寿命上看,96岁的高寿不只晋级为祖母,而且是曾祖母甚至高祖母。“祖母假说”既来自生物学,也来自社会文化,指的是即便韶华不再,失去生育能力,而且工作能力下降,但健康存活的这一辈可以帮助照顾孙辈,提高孙辈的存活率,同时通过代际转移,将经验、观念、理论和技能,薪火相传。
前辈如何向后辈传承经验和技能,是一件既复杂又微妙的艺术。伊丽莎白二世是用终生工作但并不擅权,向包括家人和英国历任首相的后辈,做了言传身教,既体现在对国家的象征性管理,又表现为对家庭的具体管理。
对国家的管理自有首相和内阁在行使,用不着亲力亲为。但伊丽莎白二世即便是英国的象征,也起到一种原则性的指南作用。
事实上,现代英国的政治传统从1215年签署《大宪章》后,自此“法律高于王权”成为英国人信条,历任统治者不过是维护这一套体系并进行微调微修。英国的政治、民族文化制度的起源、演化和改进,在丘吉尔的《英语民族史》中有详尽阐述,概括起来有四大原则:保障私产、崇尚自由、恪守法治、重视议会。
作为女王,当然要坚守和维护这些原则,但她也有自己的权力和行为。19世纪,英国宪法学者沃尔特·白芝浩曾提出,君主拥有三项基本权力:被咨询、鼓励和警告。如果说之前的国王还或多或少有这些权力的话,到伊丽莎白二世,就完全放弃了这些权力。
女王也有明文规定的九项权力,其中一项就是:人民投票产生官员后,女王可以任命首相和其他大臣。这是女王做得比较多的工作;此外,每本英国公民护照都是以女王名义签发的。女王向后代传承最多的经验和做法是:不干涉政治,超然于党派政治之外。尽管女王还是武装部队最高总司令,但如同政事都由首相和内阁处理一样,她一直将这项权力交给首相和国防大臣。当然,她做得最多的就是代表国家出访各国,一生出访海外300多次,到过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她一直不干涉政事,国家管理和运行也一直在四大原则基础上行进,使她能和政府相得益彰,也让国家的巨轮在无数风险和惊涛骇浪中安全行驶。
“祖母假说”的应验,更体现在伊丽莎白二世对家庭的关爱和管理上。没有人是天生领导者,因此须要从理论和实践中学习。在这一点上,“祖母假说”在她家族内部得到更显著的体现。她显然从自己的父母辈、祖父母辈学习和传承所有政治和管理经验,包括治家方针。她母亲鲍兹·莱昂更是成功的祖母,享年101岁(2002年3月30日去世)。在伊丽莎白印象中,母亲脸上永远带着微笑。在母亲的陪伴教育和示范下,她不只学到家事的管理,更学到如何待人。女佣曾不小心把酒撒到她母亲身上,但母亲没有责骂女佣,而是说,没事,多撒一点。因此,伊丽莎白觉得母亲比父亲更机智也更幽默。无论什么局面,都能进退自如!
对于家庭管理,伊丽莎白不仅与丈夫建立了和谐关系,也渡过子女出现问题时的危机。女王丈夫菲利普在英国政治体系中没有法定位置,既不能审阅政府文件,也不能一对一会见政界官员。但女王表现了从父母那里继承下来的智慧和做法。她以菲利普为一家之主,家里事情都要由他决定。即便是国事,女王在做决策前,也会听取菲利普的意见。
伊丽莎白会不吝言辞表达对丈夫的由衷谢意和敬意,这对谨言慎行的女王来说极为难得。在登基60周年的钻禧纪念典礼上,她当场对宾客说:“这些年来,他(菲利普)一直是我的力量和支柱,我、他的整个家庭以及这个国家和许多其他国家,所亏欠他的,比他能要求的、我们能知道的要多得多。”
任何家庭都有危机和难念的经,王室最大危机是戴安娜王妃的去世。在查尔斯与戴安娜的婚姻出现危机后,戴安娜向媒体控诉王子和王室的种种“不端”,公众和媒体因而对王室掀起批评和指责的浪潮。戴安娜在法国车祸遇难后,公众又把矛头指向女王,认为她的冷漠和不作为,才酿成戴安娜的悲剧。甚至有人相信,为了维护王室荣誉,戴安娜的意外是女王一手派特工制造的。
面对这一切,伊丽莎白一如既往不回应,不反击,也不辩解,更没有流露过一句对戴安娜的不满。后来她以自己极为得体的言行化解了这场危机。她发表全国电视讲话说:“我不仅仅是你们的女王,我也是一个祖母”“我对她的干劲及她对其他人做出的贡献,特别是她对两个孩子的全心奉献,表示钦佩和敬意。”
当戴安娜的灵柩经过白金汉宫门前时,伊丽莎白低头表达哀悼。女王是不能随意低头的,但这一低头,胜过千言万语,表明作为女王,对人民喜爱的戴安娜王妃的尊重和怀念,由此重新赢回了民心。
“祖母假说”既是伊丽莎白二世在管理国家和家庭中的体现,也是从父祖辈那里继承而来;更重要的是,她把这些东西发扬光大,形成一种独特的管理艺术。在她身上,“祖母假说”得到经典解释,也愿这种假说能在人类社会更广泛传承。
(作者是中国北京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