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小竹洋之:全球化走向终结,还是继续扩大?


 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  更新时间:2022-06-16 12:17

来源:日经中文网

作者:小竹洋之

全球化的真正起点是哪里?大航海时代拉开序幕的15世纪末、工业资本主义势头加强的19世纪中期、美苏冷战终结的1989年……。不同有识之士的答案并不相同。

历史学家芮乐伟·韩森(Valerie Hansen)在自己的著作中向世人展现的大胆说法是,追溯至北欧的维京人、中国、印度、中东等各民族开拓陆海贸易路线、加深世界联系的“公历1000年前后”。

据称全球化的概念本身诞生在1929年的比利时。经济学家马克·莱文森(Marc Levinson)的著作表示,幼儿就开始对广阔的世界产生兴趣。

宣称拥有如此漫长历史的全球化将走向终结的声音不绝于耳。这一看法是认为,对于雷曼危机和中美贸易战带来的全球化停滞局面,冠病疫情和乌克兰危机成为最后一击。

把半导体芯片(Chip)和世界末日决战(Armageddon)两个词拼在一起就成为“芯片决战”(Chipageddon)。这种新造词汇所象征的供应链混乱或将因中国的抗疫措施而长期持续。此外,日美欧等对俄罗斯实施的制裁也将令人员、货物、资金的流动陷入停滞,这一点毫无疑问。

正如印度停止小麦出口一样,已有国家因谷物和资源的短缺及价格上涨而采取重视国内的对策。很难说不存在冠病疫情和乌克兰危机成为导火索,招致贸易保护主义的蔓延和经济条块分割的风险。

断言“全球化历史的终结”为时尚早

但认为全球化的历史走向终结或许显得操之过急。德国物流大型企业敦豪(DHL)和美国纽约大学根据贸易、资本、信息和人流的数据,计算显示世界全球化程度的指数(以2001年为100)。冠病疫情下的2020年为124,与2019年的125相比仅略微下降。

今后将发布的2021年指数有可能提高至创历史新高的2017年的128附近。观察联合国机构的统计数据,2021年的赴海外游客降至冠病疫情前的三成左右,但货物贸易量和海外直接投资已突破之前的水平。

不仅是冠病疫情,高估乌克兰危机的打击也是错误的。在3月2日的联合国大会上,不含中国和印度的141个国家支持了谴责俄罗斯的决议。这些国家之间的货物贸易量占到全球整体的六成。虽然能源和金融领域的对俄制裁确实严厉,但世界经济往来和人员交流并未因此而停止。

信息领域蕴含可能性

经济学家潘卡吉·盖马沃特(Pankaj Ghemawat)把全球化不断摇摆的情况比喻为悠悠球。在因疫病和战争而暂时倒退之后,增长的力量必将发挥作用。过度偏向乐观论或悲观论的任何一方都是危险的。

全球化的增长空间依然巨大。从世界整体来看,货物和服务的出口额仅为GDP的19%,海外直接投资仅为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官民的总投资)的5%,移民仅占总人口的4%。因此盖马沃特评论称,目前仍未走出“半球化(Semi-Globalization)”的阶段。

蕴含更大可能性的是信息领域。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的统计显示,世界数据流通量(每月)自2020年至2026年将增至3.4倍。全球化的下一个处女地是否会扩大至这个领域?

美国微软的团队协作应用“Teams”的每月用户人数超过了2.7亿人。身在世界的任何地点,都借助数字的力量联系起来,跨越边境追求商业和教育机会的趋势将加强。

前文中提到的经济学家马克·莱文森(Marc Levinson)把19世纪以后的全球化浪潮分为4个阶段。他认为全球化在以货物流动为特征的第三阶段(1980年代后半期至2010年代初期)成为全面的潮流,目前已开始迈向以创意、服务、人员流动为中心的第四阶段。

有识之士呼吁推进“再全球化”

即使因冠病疫情和乌克兰危机而出现或多或少的波动,但根本的全球化格局并未改变。或许应接受这种现实,思考明智地加以适应的策略。

当然,必须正视全球化的弊端和局限。为了应对财富分配不均和气候变暖加剧等课题,不仅要依靠市场的功能,需要国家干预的情况也将增加。

相互依存的加深曾被期待有助于促进民主化和遏制争端,但如今也逐渐变为失望。现在已不再是对安全保障的风险视而不见,一味追求经济活动效率的时代。

迈向包容、富有多样性、有助于环保、得到巧妙控制的全球化。包括政治学家罗兰德·拜尼迪克塔(Roland Benedikter)在内的很多有识之士呼吁推进的是积极体现时代要求的“再全球化”(Re-Globalization、全球化的重新设计)。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nanluecom@QQ.com
Copyright© 2016-2021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