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硕士下基层:“北漂”们为什么愿意这么苦?
来源:中新经纬
作者:薛宇飞 雷宗润 实习生胡静蓉
在不少人心目中,名校学子毕业后的去处,多与政府核心部门、优秀企事业单位、大型民企及跨国企业挂钩。但近段时间以来,各地不断有地级市、县城甚至街道等基层单位招录了大量名校毕业生,引发外界高度关注。
比如,地处广东粤北地区的和平县的人才引进名单中,不乏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国内顶级高校的学生;浙江省遂昌县引进优秀毕业生入围人员名单中,包含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多个著名学府的学子;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街道的“城市管理执法岗”,拟录取一名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专业的女博士。
选择基层就业,这些名校毕业生们是怎么想的?近日,中新经纬选择对话了数位从国内知名高校毕业后回到基层工作的学子,从他们个体的讲述中,试图勾勒出当代年轻人的择业观。
他们中,有人为了理想选择基层;有人厌倦了大城市的工作,而回归乡土。讲述中,他们也说,基层工作虽然能实现个人价值,但有一些无奈,比如过小的圈子让女生难以找到心仪的对象......
不是很理解“北漂”,想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林月 清华大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毕业生 成都市未定岗选调生
其实我也尝试过像身边的同学那样,做自己专业对口的事情,去地产行业实习,但最后还是选择去当一名公务员,我希望能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公务员的工作中有很多看似零碎的事情,但都有它存在的意义,这些事情总需要有人去做,那为什么这个人不能是我呢?
大二的寒假,我去了家乡那边的一个小镇做社会实践,主要是调查脱贫相关的,那时我就感受到了基层工作的难度。当时遇到一个异地搬迁的问题,有的村民领了新房子的钥匙,但是他不愿意搬过去,可是他的旧房子又有泥石流、山体滑坡的风险。这种情况下,到底要怎样去说服他们接受你的建议呢?
我也有过很多纠结,但研一的时候我读了一本书,《离开清华的110种方式》,我在里面看到了很多师兄师姐去基层的故事,里面有一些故事非常打动我,给了我做公务员的勇气。
我家是贵州那边的,距离成都大概三个小时的高铁。川渝在西南地区发展较好,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我都很喜欢成都。有时我不是很理解“北漂”,为什么愿意过那么苦的生活,仅仅是为了住上一套“老破小”。在非一线城市当公务员,可能工资不高,但我觉得即使生活不会特别富裕,也一定能保证温饱,我希望生活在那种幸福感更强的城市。
对于“考公”的决定,爸妈很支持我,从小到大他们都非常支持我的选择,希望我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他们也都是公职人员,我能够继续干这份工作,也相当于是梦想的接力。
准备考试的过程比较辛苦,好像回到了高考前的那种模式。选调生的竞争挺激烈,里面包括清华在内的12所高校属于第一批,成都总共招240个人,但是报考的人数大概有四五千人。当时由于疫情,四川省省委组织部直接来清华面试,当时参加面试的人差不多有五六百,其实清华也蛮多同学“考公”的,可能是受学校的氛围影响。
很多人会说,你这么好的学校、读了这么多书,最后下基层值不值得?我认为是值得的。作为公职人员,想把它干好的话,我认为必须要有一些基层经历,需要真真正正地到田野里了解老百姓的生活,多去基层“墩墩苗”,了解我们目前的发展还有哪些短板、漏洞,还需要做哪些努力。下基层,是选调生工作中我最期待的一个环节。
有的人觉得,相比于其他院校,清北的学生在政府单位晋升得会快一些。我认为,这是因为在整体大数据的统计范围内,清北的学生会付出更多的努力,会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所以就相对快一些。
至于以后的发展,我不会给自己设一个多高的目标,我觉得如果我能够把一些小事做好,比如有的地方虽然修了路灯,但是它不亮,有的地方修了路,但是没铺平,我把这些事处理好,也是一件有意义、有成就感的事情。
吃过苦才明白安稳的可贵之处——魏哲 山东大学 机械专业本科毕业生 成都某区县街道办干部
我父亲在政府上班,上大学的时候,他经常劝我考公务员,那时我斩钉截铁地拒绝了,觉得过于安稳的日子不适合我。我学的是机械专业,刚毕业的时候,通过校招进了深圳一家企业,岗位是工艺设备师。招聘的时候公司宣传说企业非常注重人文关怀,实际却有些出入。
我从2019年7月开始上班,没多久后,公司说广东惠州那边的分厂缺人,没经过我们的同意就把我们一批大学毕业生调了过去。去了才发现,这边干的都是体力活,每天的工作是搬玻璃,还要上夜班。搬了有半个月,按照原先的通知我们可以回深圳了,结果公司没和我们商量直接延期了。从惠州回来后很多人都辞职了,11月左右,我也辞职回家备考。
但“考公”之路没有那么顺利。由于当时和公司签了三方协议,我没有了应届生的身份,而国考绝大多数岗位都是面向应届生的,岗位少竞争大,我没有考上。我的专业很少有对口的岗位,所以参加省考我只能选那种三不限的岗位,就是“不限专业,不限学历(大专以上),不限户籍”的,这类岗位的竞争非常大,基本是几百个人竞争一个岗位,加上我那段时间身体不舒服,没有考上。
从深圳回来后,我就决定要一直在这条路上走到底,如果还是考不上,我会考第三次、第四次。2021年省考,我所在的区市县有三个街道办的岗位都招人,我就选择了离家最近的岗位。最终,我以总成绩第二名被录取。
2021年,我们这边的街道办招了六个人,包括我有四个人是985大学毕业的,有中山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四川大学的,另外两人是普通高校。我感觉现在985大学的毕业生下基层挺普遍的,自己也不会觉得有什么遗憾,特别是在深圳体验了大城市的快节奏生活后,我觉得在小城市离家近、工作又稳定,幸福感提高了很多。
基层工作确实是比较杂,我在街道办的社区治理办,主要负责人口管理和网格化服务管理,还有反电信诈骗、反邪教、司法之类的事情。最开始工作的时候觉得有点适应不了,有时突然来了一堆事儿,自己又不了解,感觉应付不过来。
对我来说,在基层工作最大的收获就是与人沟通的能力。日常工作中,需要跟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领导、村干部、村民等,慢慢地,为人处世的能力就会得到很大提升,我也交了很多朋友。
在深圳工作时,生活压力大,可能也买不起房,我没有那种归属感。待在家这边的小城市,工资虽然没有留在深圳那么高,但也够我花了。而且住在家里,每天开车20分钟就能到单位,我的花销很少,生活幸福感也比较高。
我打算先在目前的岗位继续干,未来争取考个在职研究生,去更高的平台参加遴选考试。我也很喜欢摄影,休息的时候会拍拍自然、昆虫,希望以后有机会给家乡拍一个宣传片。
放弃了年薪25万的工作,却还没想好要扎根基层——王震 湖南大学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 西部某县乡政府工作
在读大学的时候,我并没有要来基层工作的打算,我的规划是继续读研或者在一线城市的互联网大厂工作。
在毕业前,我拿到了不少一流企业的offer,包括西安航空、中兴等这样的知名企业,待遇也相当不错,年薪基本上在25万元(人民币,约51207新元)左右。这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已经很不错了,但我爸妈很反对我漂泊在外,一方面担心我太辛苦,另一方面还是希望我有个更安稳的工作。
我父亲就是一名基层公务员,因此他也希望我可以在体制内有一份工作,既能留在他身边,也安稳体面。而且我是独生子,也想回到家乡照顾家庭。所以,我在毕业前就放弃了大城市的工作,考取了家乡的公务员。
我目前在离家不远的某县乡政府工作,基层工作比想象中要繁杂,平时要负责辖区内每个村的各方面数据,定期进行数据统计、汇总和上报,同时也要负责好乡村居民的养老保险业务,包括帮助大家认证养老保险、收缴养老保险费用、激活社保卡等。甚至有时候还要去协调邻里纠纷,协助村两委(注:村支部和村民委员会的简称)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去山间种树。
刚到基层工作的时候,我以为我已经做好了准备,但之后才发现,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诸多问题,以前做的准备并没有什么用。我的心理落差很大,尤其是看到很多大学同学,他们拿着高薪,奋斗在大城市追逐自己的梦想,这种落差更明显。
总体来说,这份工作对于我来说很矛盾,我一方面喜欢基层工作的奉献、充实和安稳,另一方面又希望可以离开基层去外面追逐自己的梦想。
基层体制内的工作可能不是我最好的选择,我对自己的现状还是不满意,当初选择来到基层工作的时候,考虑了太多家庭因素,也不确定自己是否适合这份工作。就目前来说,我没有想好是否要扎根于基层,等以后有更好选择的时候,我可能会选择跳槽,去追逐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从我的角度来看,基层招收名校生是很有必要的,优秀生源有利于改善基层的工作环境、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就比如有一次,我质疑了基层领导的某项冗余繁杂的决策,希望能够有更简便亲民的做法,但在基层领导眼中,他觉得这是我作为名校生的一种傲气,是不服从领导调配的表现。可我觉得这份傲气和工作中不无脑服从的思辨精神,正是年轻人的特点,也是基层工作中缺乏的新风气。
梦想做一个生活中的“大女主”,现在却很难谈一场恋爱——凌华 中国农业大学 植物保护专业硕士 甘肃省某县乡镇驻村干部
如果没有进入体制内,我可能在从事销售工作,就像电视剧《都挺好》里的苏明玉或者《流金岁月》里的朱锁锁那样的大女主,我很欣赏这样的职业女性,也梦想着自己能成为一个奋斗在一线城市的“大女主”。
但我对于自己还是很了解,从各方面来说,我都更适合在体制内工作,所以在毕业前就准备好了考取选调生进入体制内工作。目前在省生态环境厅任职,现在是为期两年的基层工作期,在定点乡村担任村官,具体工作就是在村两委协助村支书开展各项工作,更像是一个服务基层群众的“秘书”角色。
刚到基层工作有不小的心理落差,毕竟从北京回到二三线城市,甚至现在到了小乡村,生活环境有很大差别。在村子里,每天也不能过分打扮自己,要尽量保持朴实的形象,这样才能与田间地头的群众打成一片。
基层工作的现状和自己理想的工作生活有不小的差距,但我必须承认,努力缩小这种差距才是基层工作的意义和奋斗的方向。现在这种落差感慢慢缩小了,可能是随遇而安了,也可能是与自己的选择和解了。
基层工作相对比较简单,在基层一年多,我也知道了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如何成为一个称职的干部,也算是做好了扎根基层的准备。
对于基层来说,很有必要招收名校生,大部分名校生在思维方式上更加活跃,对工作也有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同时,基层也提供了足够大平台让名校生施展才干。但在我看来,大部分基层单位并没有做好接收名校毕业生的准备,工资待遇和后续培养等诸多问题没有较好的解决方案,可能会出现留不住人的情况。
就拿我来说,工资待遇和个人婚恋都是很头疼的问题,作为硕士毕业生,在基层很不容易谈恋爱、找对象。目前体制内适龄未婚青年的性别比例失衡,女多男少已是现状。对于名校生来说,更难在缺乏适龄青年的基层中找到心仪的对象,而且我更希望找到一个有共鸣的“灵魂伴侣”,这对于处在基层环境的我来说更加困难,难到甚至连“故事”都没有机会发生。
基层工作对于我来说,还算是比较满意,虽然平时大多是零零散散的琐事,但也是服务群众的最前线,能真真切切的关乎基层群众的衣食住行,为他们服务,丝毫没有觉得自己的才能被埋没。这份工作很有意义,是一种将“小我”融入“大我”的价值体现。
不出意外的话,今后应该会继续留在基层工作,除了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
(应受访者要求,林月、魏哲、王震、凌华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