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中国稳经济的两种解决思路
来源:明报
明报社评
中国国务院上周三(25日)召开“稳住经济大盘”全国视讯会议,据说省市县三级官员有10万人与会,规模仅次于前年2月有17万人参加的中央统筹抗疫与经济发展视讯会议。总理李克强在会上要求,各地各部门要在本月底前推出落实国务院6方面33条稳经济一揽子政策的实施细则,“努力确保第二季经济实现合理增长和失业率尽快下降,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中央与地方最近推出的稳经济举措,主要是以财政补贴和税费减免,助企(业)纾困,以稳就业来保民生;而大陆经济学界主流观点则认为,最佳方法就是直接向民众派钱,以刺激消费,提振信心。两者微妙的差异,反映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
李克强定本季低目标
助企业稳就业保民生
网上流传的李克强讲话纪录显示,他对经济形势的判断极为严峻,称当前的经济困难,在某些程度上“比2020年疫情严重冲击时还大”,经济增长“有滑出合理区间的危险”,稳定增长“刻不容缓”。而他立下的目标就是:努力确保第二季经济实现正增长。相较于《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5.5%的全年经济增长目标,这一目标可说十分低,但能否实现仍未可知。
对于当前的经济形势,大家都认为是信心问题,由于疫情冲击,经济活动减少,企业经营受影响,居民收入下降,于是对未来预期转差,企业和个人都倾向“躺平”,既不投资亦不消费,导致存款上升,贷款减少。4月份社会融资增量腰斩,按年下跌51%,新增人民币贷款下跌56%,新增中长期贷款跌60%,创2013年以来同期的最低值,居民贷款更历史罕见地减少2170亿元(人民币,下同)。
国务院推出的一揽子措施,多集中在保市场主体(企业和商家),例如增加退税额1400亿元,令全年企业退税额达26400亿元;重点资助餐饮、零售、旅游、民航、公路水路铁路运输五大特困行业,准其缓缴社保费(强积金)的公司应缴纳部分;将今年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额度和支持比例增加一倍,支持银行延期还本付息,支持业主降低或缓收租金,央行还针对中小微企及个体户,推动“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全面降低放贷门槛。
措施背后的目的是透过保企业来稳定就业,因为今年大陆有破纪录的1076万名大专毕业生走向社会,4月份16至24岁的青年失业率高达18%,较欧美国家还高。官方加大扩岗补助,鼓励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之余,重提“推进平台企业合法合规境内外上市”,也是看到11大互联网公司有逾百万雇员,还关乎近千万外卖骑手的生计。
在经济大盘中,消费低迷最为显著。4月商品房销售跌四成,汽车销售跌三成,餐饮业跌两成多,连智能手机都连跌两个多月……对此,官方的刺激举措集中在楼市、车市以及大宗家用电器市场,多个城市放松商品房限购,杭州的楼市新政,降低二手楼限购门槛,一套房的免征增值税年限,5年变2年,符合条件的3孩家庭,可多一个购房名额,优先参与新楼搅珠;工信部组织新一轮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促进汽车、家电等大宗商品消费;深圳对新领牌符合条件新能源汽车,每辆最高补贴1万元,并新增1000万元“有奖发票”,促销电子产品,按售价15%补贴消费者,每人累计最多2000元。同时,官方还扩大水利工程、道路、管网等基建规模,加快城市化步伐,提振投资,带动农民工就业。
惟经济学界对官方措施的成效不表乐观,认为投资仅属中间需求,只有消费才是最终需求,因此,稳增长的核心应该是稳消费。而稳消费的关键是财政政策扩张,其最优手段就是现金或消费券。有人主张仿效香港的电子消费券,并顺势推广数字人民币;有人算过一笔账,向6亿中低收入人口每人发放5000元,仅需3万亿元,规模小于今年政府新增专项债的3.65万亿元,也少于中央、地方财政合计财赤的3.37万亿元。
学界倡直接派钱
官方重安全发展
不过,中央高层对派钱始终心存顾忌,并非派系斗争在绑手绑脚。李克强解释,由于中国太大各地发展不平衡,只能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保市场主体。对比国际上目前的高通胀,他庆幸两年前疫情冲击最严重时,未搞“大水漫灌”,没有超发货币,令物价还在可控范围之内,4月份的CPI仅2.1,加上夏粮丰收在望,稳经济“心中还比较有底”。
事实上,中央高层对超发货币引发高通胀,进而导致人民币汇率大幅波动的金融风险,一向高度警惕。这不仅关乎财政纪律,更关乎高层对所谓“中等收入陷阱”的敏感,对“福利主义”的深恶痛绝。中国的消费低迷,既有受疫情冲击的因素,又是多年来经济结构的深层次问题,随疫情缓解,或会有所好转,但难望毕其功于一役。上月底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的3句口号,除“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外,还有一句“发展要安全”,这意味稳经济不能以引发金融风险和牺牲国家安全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