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澍:又见难民潮
时事透视
俄乌开战,难民潮又起。又,是相对于上一次叙利亚难民潮而言。
记得2014年底起,柏林中小学几乎都在办“Willkommensklasse”(欢迎班),其实就是主要为叙利亚难民孩子开设的德语班。总理默克尔表示敞开大门欢迎难民,一句“我们能做到”,令当时的叙利亚难民以及其他地区难民蜂拥而至,奔赴德国。2015年一年间涌入德国的难民达到150万。
正是这个决定,让默克尔瞬间成为人道和时代责任的象征,也因此当选2015年《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
然而后续的社会舆论从一开始对难民的人道同情,转而成了抱怨、反感,甚至仇视,默克尔的声望也因此遭遇到极大冲击。默克尔后来虽未对此事公开改口,但事实上她对接纳难民一事慎重了很多。
现在的总理朔尔茨,虽与默克尔不同于一个政党,作为其政策继承者,并没有显示出党派立场。朔尔茨本来就性格谨慎,加之吸取2015年的教训,必然在对待难民潮的问题上更加小心。
欧洲各国民众,连英国老百姓在内,目前对接纳乌克兰难民展现出了很高的热情。
德国民众同情心绝对是比2015年对叙利亚难民有过之而无不及。据说英国官方一开始发给乌克兰难民的签证极少,但因民众同情心高涨,已经同意民间接纳难民,并给予接纳家庭一定补助,已有8万英国家庭报名申请接待难民!而德国,根据上周数字已接纳20万难民。波兰其实接待更多,已经收容100多万了!但是战事仍在继续,专家估计,涌向欧洲的难民数很快就将达到500万。那就要几倍于当年的叙利亚难民人数了。
眼下欧盟正在想办法协调分配,不能让难民都集中到一两个国家。这样的协调能否成功,尚待观察。但是从一些现象着眼,可以觉察到德国政府此次对待难民的做法,与2015年不同。
首先,没有再听到“欢迎班”一词。我儿子就读的学校,2015年曾办过欢迎班,前些天曾说起会有乌克兰难民来,可是至今没见到。
上周德国电视二台Lanz节目里一位政界嘉宾说,正在大力招募难民中的教师,或住在德国当过教师的乌克兰人,好给难民孩子上课。
德国不准备让难民长留
这就是说,不给难民办德语班,亦即不作“融入德国”的准备。这就意味着战争一结束,这些难民就应该回家乡去。
其次,还看到德国某大报上的一篇文章,提醒准备接纳难民的德国家庭量力而行,除了实事求是地评估自己的接待能力,也要限定接待的时间是一个月、三个月,还是半年一年……言下之意,是不要头脑跟着同情心发热。
客观地说,如果让乌克兰人融入德国社会,肯定效果会比叙利亚人好得多,这是不用解释的。无奈德国现在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乌克兰的男人当不了难民,他们得扛枪打仗。来到欧洲的都是妇女儿童,根本无法当劳动力使用。
看见过一个中国男人做的视频,(身为中国人的他没有义务听泽连斯基的话,不须留在乌克兰扛枪),他带着乌克兰太太和三四个孩子,从乌克兰逃出来。一路坐火车,经过罗马尼亚、匈牙利、奥地利,最后要去柏林,因为他前妻带两个女儿已经在那儿了。从后续视频看,他拖家带口到了瑞典。无数个这样的家庭,全靠欧洲各国的接济生活,长此以往,哪个国家都无法承受由此带来的经济压力。
常言道救急不救穷,总要有解决办法才行。最好的办法,是战争马上结束,这些难民立即返回家园。那就皆大欢喜——欧洲人好人当得充满人道正义,难民也度过劫难,可以回去重振家园。
只是,美国真想让俄乌言和,让欧洲卸下重负吗?明眼人当然知道美国要什么,可是欧洲人要什么呢?美国主导的强大的舆论冲击,除了让欧洲老百姓同情心爆棚,不就是叫欧洲陷入危机吗?
战事再拖几周,甚至几个月,欧洲能源费用涨到令百姓无法承受,这人道好人也就难做了。到时百万难民又该何去何从?
作者是旅居德国柏林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