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奇昌:美中关系战略伙伴到战略竞争的范式转移
洪奇昌
1972年2月28日美中签署历史性的《上海公报》,于今年2月底届满50周年,50年间美中关系历经“正常化”“战略伙伴关系”,发展至当前的“战略竞争对手关系”。
半世纪以来,美中战略关系的范式转移不仅是现在进行式,甚至未来30年都可能持续呈现战略竞争格局。此发展趋势或将改变台海两岸关系、印太情势乃至于全球地缘政经情势的惯性思维。
50年前,由于美苏冷战的威胁以及1960年代末期中苏交恶的大环境使然,美中都意识到改善双边关系更符合彼此国家利益。于是在基辛格与周恩来的穿针引线下,铺陈出1972年尼克逊总统访华并签署《上海公报》的历史节点,一方面开启美中关系正常化的序幕,另一方面也改变了美台关系走向。
1970-80年代,美国的战略是“联中制苏”以因应冷战威胁。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美国采取“接触政策”(engagement policy),试图将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共产主义国家导入西方经济体系,期待中国在经贸体制与西方更深刻地镶嵌后,能诱发政治转型(peaceful evolution)。
因此在美国的支持下,中国先于1991年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2000年之际,美国更为争取中国参与全球反恐阵线,顺势支持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此后10多年间,中国也以世界工厂之姿,经济快速成长,并凭借广大消费人口,朝世界市场迈进。
然而《上海公报》签署50年后,中国并没有如美方所预期地朝向西方价值秩序靠拢。一方面,美国或者西方的制度并非完美无瑕;尤其美国、欧洲几次发生经济与内政危机,例如2008年美国金融风暴及2010年欧债危机,难免让以中国为首的亚非国家,质疑西方的政经发展模式,是否具有普世性和可持续性。
相较之下,中国历经邓小平、胡锦涛、温家宝的改革开放和韬光养晦,中国经济与军事能力等综合国力的崛起,令习近平时期的中国展现出更强大的自信,不仅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还要透过“一带一路”将中国模式的道路、理论、制度与文化向外输出。
此外,中国数十年来有意识地参与国际治理,尤其在联合国相关组织的大力经营,让中国得以趁特朗普政府淡出国际组织之际,顺势填补美国在国际秩序中的缺席。因此在2021年,中国流传出“国际形势‘西强东弱’是存量,是历史,‘东升西降’是增量、是未来的政治判断”的说法
在《上海公报》届满50周年的当下,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是明确的,中国经济与军事能力的崛起也是事实。然而美国在冷战后“防止新的战略对手出现”的大战略同样明确,今日美国抑制中国崛起的决心和行动也是事实。
中国的战略扩张使得美中两国战略目标与国家利益摩擦难以避免,事态的发展导致了美中关系的第二次质变。自2017年11月,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