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何喜华:说好了的“共同富裕”呢?


 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  更新时间:2022-02-24 10:56

来源:明报

作者:何喜华

香港财政司长陈茂波发表本届政府最后一份《财政预算案》。目前第五波冠病疫症肆虐,本地经济民生遭到全方位打击,公众对预算案多少抱有一定期望,寄望能有“及时雨”支援生活,长远亦能为应对社会深层矛盾提供出路。奈何事与愿违,两者皆欠。

去年预算案原预计2021/22年度财赤将逾1000亿元,最终收入大增918亿元,开支减少288亿元,换来是189亿元盈余,估计与真实两者,竟相差约1200亿元。除了来年仍或面对赤字预算外,预计未来数年皆有盈余,2026年3月财政储备更可重回逾1万亿元水平。在疫症肆虐下,财政储备仍能稳步上扬,可见特区政府财政底子强劲,问题是有否决心引入新思维,大刀阔斧改变现状。

既然口袋有钱,官方应如何善用公帑?早前谈及如何运用公共资源时,陈司长曾提出四大原则,包括:让基层市民更能受惠、推动“共同富裕”、增加优质就业机会、疏解深层次的住屋和贫富悬殊矛盾。司长矢志“人民至上”、推动共同富裕,强调不单要“做大个饼”(发展经济),更要“将饼分好”(财富再分配)。今年预算案更提到经济发展的初心:“经济发展是为了提升所有市民的生活水平,让大家都可以分享到发展的成果。这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强调发展经济 未有共富良方

司长的话使人动容,但如何提升市民生活水平?如何分享发展的成果?事实上,再好的理念亦必须透过政策落实,才能让市民受惠;在力求经济增长之余,亦要做到公平合理的财富再分配。可是,预算案仅建议“丰富产业发展,迈向高质量而且具包容性的经济增长,从而创造更多优质、多元的就业机会”,能否如愿乃未知之数;纵使如愿实现,亦只是“把饼做大”,未有处理财富再分配的根本问题。早前提及的“共同富裕”,又到哪里去呢?民间忧虑政府口中的共同富裕讲得出却做不到,结果不幸言中……如此的一份预算案,敢问财政司长:如何向中央政府和广大市民交代?

措施沿袭旧思维 知问题却无对策

短期纾困措施方面,预算案绝大部分均只沿袭过去数年,乃至上任财政司长的方法,包括退税、减免差饷、补贴电费、向福利受助人提供额外津贴等,却未有提出创新思维作持续支援。就算向全港成年市民派发1万元电子消费券,亦没有必要地向富裕阶层派钱。以累退方式向富人再分配财富,无法达至“共同富裕”,更遑论精准扶贫。长远政策方面,较有新意的是订立累进差饷制度,尝试引入能者多付原则,但每年仅增加库房数亿元收入,亦未有处理再分配的问题。预算案只一再点出各项社会挑战,例如人口老化、房屋及贫富差距等深层矛盾,良方一一欠奉,教人失望。

综观现届政府自2017年上任后5份预算案提出的“理财新思维”,强调要有智慧地善用取之社会的财政盈余,更尝试把握机遇投资未来;更要及时投放资源以防患未然。官方曾尝试打破公共理财“紧箍圈”,上调公共开支占本地生产总值的比率,但大部分措施均只属现金开支,在应对社会长远问题上,鲜有根本地从制度着手;加上经历2019年社会事件及过去逾两年的冠病疫症肆虐,官方推行所谓逆周期措施,公共开支大增,但预计长远公共开支仍回落至低于本地生产总值的25%水平,可见未来公共财政投入和承担仍然紧绌,有可能返回昔日政府的理财旧路。

理财思维或返旧路 社会挑战待解决

预算案近结尾部分提到建立关爱共融的社会,只提出将数个安老和社福服务试验计划恒常化;对于支援幼儿照顾的“社区保姆”计划,则表示要明年中才完成检讨。见微知着,如此与民生息息相关的计划,民间已讨论多年,对于加强保母培训、回报水平等早有共识,唯独官僚系统竟一再拖慢板地回应,再次反映政府体系失效。上述各项民生问题早已困扰社会多年,辗转蹉跎数十载岁月仍原地踏步,难怪贫富差距日深(预计今年公布的坚尼系数将创半世纪以来新高)、贫穷人口连年增加。市民对前景毫不乐观,对未来看不见希望。

作者是香港社区组织协会主任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nanluecom@QQ.com
Copyright© 2016-2021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