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松清:分裂美国的细蓝线
特朗普的支持者借助细蓝线表达认同、凝聚立场,但这一面旗帜所引发的情感,不仅限于支持与团结,它还勾起深层次的对立情绪。
近几个月来,美国总统大选的新闻铺天盖地,让人不免产生信息疲劳。然而,《联合早报》星期一(11月11日)刊登的一张照片,仍引起我的注意——庆祝特朗普胜选的车队驶过纽约市街头,车上插满旗子,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细蓝线”(thin blue line)旗帜,显眼程度甚至超越美国国旗。
细蓝线原不带有复杂的政治色彩。黑白国旗中嵌入那一条细细的蓝色,最初意指常见的警服颜色,象征着执法者是合法与非法、秩序与混乱之间的一道壁垒。然而,随着多年来对警察暴力和种族歧视的批评增加,这面旗帜的意涵也有所变化,甚至被视为与社会正义和警队改革对立的符号。
美国纪录片导演埃罗尔·莫里斯(Errol Morris)的作品《正义难伸》或许能概括这种印象。这部1988年上映的纪录片,讲述一宗发生于1976年的杀警案。导演通过调查,揭露证据中的前后矛盾,最终促成被告的无罪释放。片名的中文翻译《正义难伸》虽颇能说明此片题旨,但英文原片名“The Thin Blue Line”,则更直白地剑指此一被神圣化的符号,探讨在“秩序”背后隐藏的执法不公和滥权问题。这部已留名影史的经典作品提醒我们:警察并非全然无瑕,执法体系既可能是保护社会的屏障,也可能成为压迫与不公的工具,“支持执法”与“无视滥权”之间的界限,往往比人们想象的更为模糊。
随着“黑命贵”(Black Lives Matter,即“黑人的命也是命”)运动的兴起,以及随之出现的“警命贵”(Blue Lives Matter,即“警察的命也是命”),细蓝线逐渐被赋予另一重意义。警命贵表面上是为了支持警察,但背后却是对黑命贵运动的强烈回击。于是,美国社会中的一些群体,尤其是非洲裔等少数族裔,认为细蓝线已不再单纯代表警察,而是成为白人至上主义和极右翼组织,用以反对种族平等的隐性反动符号。
这种象征意义的转变,映照出美国社会的深层裂痕。特朗普的出现,更是让细蓝线的政治含义更趋复杂。在他的推波助澜下,这面旗帜逐渐转变为对社会秩序的维护,甚至演变成激发民众对威权的支持。他巧妙地利用社会的分裂情绪,迎合白人选民对治安的焦虑,将“法律与秩序”提升为一种政治身份的象征,进而巩固支持基础。《纽约时报》编辑伊齐基尔·奎库(Ezekiel Kweku)就形容,这条细蓝线已硬生生地将美国自内部分裂开来。
在社会动荡和政治对立的背景下,身份认同政治愈发重要。英国记者蒂姆·马歇尔(Tim Marshall)在《国旗的世界史:旗帜的力量与政治》中指出,旗帜承载着人类深层的部落倾向和身份认同,是“我们”相对于“他们”的定锚。在动荡不安的社会中,人们总会本能地寻找能代表价值观和身份的符号,细蓝线的流行正好说明这一点。
这面旗帜在特朗普下野的这几年里被广泛使用,揭示美国社会中身份认同政治的日益加深。它所承载的不只是支持执法官方的含义,还折射出整个国家在身份、价值观和政治方向上的深刻分歧。特朗普的支持者借助细蓝线表达认同、凝聚立场,但这一面旗帜所引发的情感,不仅限于支持与团结,它还勾起深层次的对立情绪。他的再次当选及支持者所挥舞的这面旗帜,已经成为美国社会中最深层次矛盾的缩影。
如今,细蓝线既象征威权与秩序,又同时代表着反动与分裂。耐人寻味的是,这面已被视为导致美国社会分裂的旗帜,如今却在纽约市街头飘扬。这座城市是民主党的传统票仓,但在本届选举中却是特朗普支持率上升幅度最大的地区。特朗普如此势如破竹地横扫各大摇摆州,甚至掌控参众两院,成为近年来最强势的美国总统,我们是否能将此现象解读为:大部分美国民众在面对混乱和不确定性之际,更愿意寻求一个代表威权与维护秩序的政府?然而,这一走向能否在未来弥合美国社会内部的裂痕,抑或会加剧异见对立,不仅将决定美国的国运,恐怕也会影响这个正逐渐右倾的世界。
(作者是《联合早报》高级多媒体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