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鹏飞:美国民主党须回归常识
若民主党无法深刻反省,彻底改革自新,回归常识,今后面对这一轮选举后重新改写的美国政治版图,恐怕会陷入长期在野的困境。这绝非美国民主之福。
美国民主党在2024年总统选举遭遇滑铁卢,一口气输掉白宫、国会参议院甚至可能众议院的控制权,而且候选人副总统哈里斯还输掉全国普选票数,可谓一败涂地。从选后的各种数据分析观察,民主党这回几乎面对全民讨伐,无论是性别、年龄层、教育背景、收入阶层、族裔身份、宗教信仰,得票率都普遍下降,一些甚至被对手特朗普反超,落后约500万票。民主党也输掉所有七个摇摆州,包括被视为囊中物的所谓“蓝墙”(民主党代表色)三州。
民主党的危机还不仅是选举惨败,特朗普领导的“让美国再次伟大”(MAGA)共和党已经脱胎换骨,成为海纳百川的政治运动,吸收诸如被民主党排挤的小罗伯特·肯尼迪、有潜力成为首个女总统的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前副主席、43岁的众议员加巴德,还有全球首富马斯克为代表的高科技业等中间自由派人物。MAGA不但夺走民主党传统的蓝领基本盘,在地理上也彻底颠覆民主党票仓。在全国3100多个县中,特朗普在超过90%的县中的得票率都增长,当中73个县更是由蓝转红(共和党代表色),其中明尼苏达州的卡尔顿县自1928年、德克萨斯州的斯塔尔县则自1892年,就都一直支持民主党。由红转蓝的县为零。
这意味着若民主党无法深刻反省,彻底改革自新,回归常识,今后面对这一轮选举后重新改写的美国政治版图,恐怕会陷入长期在野的困境。78岁的特朗普没有连任压力,马斯克有望领导新设的政府改革委员会精兵简政,削减公务系统冗员和妨碍企业创新的繁文缛节;小罗伯特·肯尼迪则负责改善美国国民健康的重大事业,聚焦整顿大制药商、食品加工业和保险业沆瀣一气的公共医疗体系。40岁的副总统万斯在选举中表现不俗,面对媒体和选民进退自如,政治前途无量。民主党选后自然要检讨败绩,但如果各派互相推诿,没能团结一心,扮演制衡角色,绝非美国民主之福。
出现这一波红色政治海啸原因复杂,从所体现的民粹主义特色观察,基层对体制精英背叛的愤怒,相信是线索之一。对比特朗普的共和党不择细流,越来越精英化的民主党则剑走偏锋,对极左意识形态缺乏足够的警惕和制约,反而引狼入室,最终偏离主流民意和常识。选举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美国选民,支持主流媒体口中的纳粹独裁者特朗普,只能证明问题出在左倾过头的主流媒体身上。《华盛顿邮报》老板、亚马逊创办人贝索斯在公开回应不支持任何总统候选人的决定时说,美国媒体的公信力已经低于被鄙视的国会。2017年的调查发现,96%的记者在2016年捐款给民主党的希拉莉竞选总统。他们在报道和评论时让党派立场凌驾于专业尊严之上,难免遭民众唾弃。
特朗普在竞选时反复强调,共和党才是具备常识的政党,观诸民主党的政策主张,这个说法不无道理。拜登政府开放边境让超过1000万非法移民涌入,还给予他们福利和准备大赦后颁发公民权,高举的是包容慈爱之名,遂行的则是罔顾主权,违法乱纪之实。民主党反对投票时须出示身份证件,借口是拒绝剥夺黑人等少数族裔的投票权,难免有企图舞弊之嫌。民主党主打堕胎权,主张极端的临盆前堕胎合法的立场,非但没能吸引女选民,对比拜登在2020年的女性选票高出特朗普15个百分点,哈里斯只高出10个百分点。其他包括在小学推动隐瞒父母知情权的性少数教育,支持自认是女性的男性参加女性运动,和使用女性厕所与更衣室等违背常识的主张,终究自食其果。
哈里斯本人就是这种激进极端主张的代表。《国会山》引述国会档案表明,根据她在2017年至2021年担任参议员的投票记录,哈里斯是21世纪美国参议院立场第二最左倾的参议员,仅次于同党的白人女议员——为获得政治正确身份优待而自称拥有印第安人血统——沃伦。哈里斯以警察歧视黑人的莫须有指控,支持“终止警察拨款”运动、支持偷窃抢劫犯罪嫌疑人无需保释金交保、支持开放边境和特赦非法移民、反对页岩气开采等极左立场,抵触选民希望良好治安和便宜汽油的利益。当越来越多选民不再信任表现得近乎民主党宣传机器的主流媒体时,他们自然大举舍弃哈里斯和民主党。
导致马斯克支持特朗普的最大诱因——剥夺言论自由权——也是自认占据道德高地的极左派独裁专制最典型的体现。很多民主党台面人物与主流媒体唱和,一方面高谈包容,另一方面却以假新闻、假信息为由针对异议,一度还通过社交媒体严厉审查言论,迫使马斯克高价收购推特,最终成功打破民主党极左派垄断言路的局面,让主流媒体的政治偏见大白于天下。此外,民主党极左意识形态强调集体身份认同,用肤色、性别把国民分三六九等,也同美国重视个人独立人格、人人平等的立国精神大相径庭。
因此,与其说特朗普的MAGA是民粹主义,不如说是对误入歧途的美国民主的纠偏。民主党这回必须严正看待选举结果,谦卑倾听选民斩钉截铁的信息,洗心革面消除党内极左政治毒素,回归主流政治常识。毕竟它还是美国自由民主体制的梁柱之一,须承担与之俱来的重大责任。
(作者是《联合早报》言论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