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支持特需孩童家长克服无助
连氏基金会和竹脚妇幼医院于2022年5月联手展开“曙光亲子辅助计划”(DayOne)试点计划,为特需孩童的看护者提供各方面的支持。两年的试点计划在这个月结束。两个机构在4月23日发布的报告中指出,约65%的看护者,需要正规的心理健康或社会心理支持服务,而目前这方面的支持是不足的。
据报道,新加坡每年约有7000名孩童被诊断出有各种发展障碍,当中约70%会到竹脚医院的儿童发展部门求助。然而,目前的护理程序主要以孩子为重,为父母提供心理健康和社会心理筛查与支持,并不常见。换言之,我们还须在为特需孩童的父母提供支持方面加大力度,尽快弥补现存的短板。
按照“曙光亲子辅助计划”,当发展有障碍的孩童被转介到医院儿童发展部门时,工作人员会第一时间联系孩童的看护者,评估他们的精神状况,目的是要及早缓解他们的心理负担。试点计划发现,愿意接受帮助的家长,比率相当高;约60%至70%的家长同意被转介至医务社工、心理学家或精神科医生求助。有中度至重度心理健康需求的看护者的焦虑或抑郁症状比率,在接受辅导后从原本的21.3%降低至10.6%,效果显著。
参与上述试点计划的家长共626人,其中439人是主要看护者,其余187人是次要看护者。就结果看,提供适当辅导和心理支持的功用至大。比如有一名母亲接连生了两个儿子都患有自闭症,不免产生极大的心理焦虑和自责,甚至萌生自杀的念头,经心理辅导后才恢复平静,并能以积极心态面对事实和照顾好孩子。基此,这类辅导服务和心理支持的价值,应该受到肯定及有计划地进一步推展。
近年来,在塑造更有包容性的社会的大前提下,政府在照顾特需孩童需要方面所作的努力有目共睹,如设立新加坡协助残障者自立局(简称新协立),设立更多特需学校,为特需学生提供更高的学费津贴,增设婴幼儿早期介入服务中心等。不过,在进度上也许还无法跟上实际的需要。给家长的支持和辅导更是瞠乎其后,须要加倍努力。
在目前的情况下,特需孩童的家长也不是完全求助无门。很多家长其实已懂得向医院求助。新协立为残障者提供支援,该局现已成为残障者和看护者寻求支援服务的第一接触点。为帮助残障者及家人了解可获得的援助,新协立也推出了残障服务指南,这是一个资源门户网站,提供有关护理、治疗、培训和就业服务等残障支援的信息。
去年11月间,新协立自立生活与看护者支持部署长普戈文丹(Prema Govindan)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也透露,预计会在今年推出看护者支援框架,指导社会服务机构、学府甚至医院,更好地帮助特需孩童的看护者寻求援助,尤其是在孩童确诊初期。
为此,该局已同三家社会服务机构——SPD、特别学校彩虹中心,以及超越限制和想象能力组织(ABLE)展开试点计划,探讨根据看护者所需进行分级援助。例如,经过评估后,看护者若基本上应付得来,工作人员主要只向他们讲解现有的援助指南和资源即可;要是有具体需求,工作人员就会从旁协助;遇到复杂的情况,则会请相关机构介入。
政府早前也已制定2030年加强残障服务总蓝图,致力为残障者的人生各个阶段提供支援。这个蓝图包括对看护者的协助。这说明官方也已意识到,照顾特需孩童不易,许多家长心力交瘁,苦不堪言。不过,身为家长或看护者,还是必须继续坚持给患儿创造具有希望的未来。这些父母和看护者同样须要得到关怀,尤其是心灵的慰藉。因此社会须强化对特需孩童的认识,人们在公共场合应对他们和他们的看护者表现同理心。
这些年来,我们的社会已变得更加包容,可求助的门径也不少,社会上出现一些特需孩童的家长自发成立的互助和支援组织,因此,特需孩子的父母或看护者不必再感到无助,而应排除心理障碍,勇于求助,避免默默独自忍受煎熬和焦虑,或是陷入悲观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