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永定:中国经济前景要比看上去更光明
与一些经济学家的说法相反,中国还没有遭遇基础设施投资过度的问题。事实上,该国仍有很大的基础设施缺口须要弥合,特别是在医疗、养老、教育、科学研究、城市发展和交通等关键领域。它的公共设施落后于诸多发达国家,甚至落后于一些发展中经济体。
2024年伊始,中国经济就面对一波日益悲观的预测。尽管中国政府仍持乐观态度,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该国今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将从2023年的5.4%放缓至4.6%。与此同时,在各类股票价格跌至五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后,中国股市的暴跌料将持续。
不过,中国的经济前景要比看上去更加光明。虽然政府尚未发布自身对2024年的展望,但大多数中国经济学家预计它将设定5%的年度增长目标(编按:中国总理李强已在3月5日的全国人大报告中表示将寻求“5%左右”的经济增长)。考虑到中国优于预期的2023年经济表现,我认为5%的增长既有必要,也是可行的。
消费是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贡献了82.5%的GDP增长。虽然中国政府尚未公布最终消费数据,但我们可以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作为一个有用指标。去年这类销售额增长7.2%,反映消费者支出在2022年下滑后有所复苏。但维持这种增长势头似乎不太可能,许多中国经济学家也预计2024年的消费将大幅放缓。
在全球需求疲软的拖累下,中国2023年的净出口增长以人民币计,下降了1.3%。鉴于2024年全球经济前景不太可能改善,我们有理由预计净出口对中国GDP增长的贡献将微乎其微。因此,要实现5%的GDP增长目标,投资增长必须大幅提高。然而,作为资本形成测算指标的中国固定资产投资额,在2023年仅增长了3%,2022年为5.1%。
固定资产投资包括三个主要类别:制造业、房地产业和基础设施。在制造业领域,有几个行业在2023年实现了显著增长,电气机械设备、仪器仪表、汽车和高科技的投资分别飙升了34.6%、21.5%、17.9%和10.5%。但制造业投资总体增长仅为6.3%,而2022年则有9.1%。与此同时,房地产投资在2023年下降了9.1%,尽管目前显现了一些改善迹象,但预计今年仍将下滑。
如果制造业投资未能大幅增长,房地产投资的复苏仍然乏善可陈,根据一些现有且有些相互不一致的数据进行的粗略计算,基础设施投资须要增长10%以上,才能弥补消费增长的下降。鉴于2023年基础设施投资仅增长5.8%,实现两位数增长面临重大挑战。
尽管如此,中国经济正处于准通缩期,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和生产者价格指数(PPI)都处于负值区间,这使得政策制定者能够在不必担心通胀的情况下,推出重大财政刺激措施以提振经济增长,至少在短期内是这样。
考虑到这些通缩压力,中国人民银行应该放松货币政策,并将通胀目标设定在3%到4%。同时在认识到货币供应的内生性之后,它应该更加着重将利率作为短期宏观经济工具,而不是将金融资源引导到特定行业和企业。
在需求疲软时,基础设施投资仍是政府刺激经济的最有效工具。如果政府在发行主权债券为基础设施投资融资方面遇到困难,中国人民银行可以实施自己版本的量化宽松,并在公开市场买入政府债券。
与一些经济学家的说法相反,中国还没有遭遇基础设施投资过度的问题。事实上,该国仍有很大的基础设施缺口须要弥合,特别是在医疗、养老、教育、科学研究、城市发展和交通等关键领域。它的公共设施落后于诸多发达国家,甚至落后于一些发展中经济体。
政策的重大转变
可以肯定的是,基础设施投资往往没什么盈利,也无法产生大量现金流,这就是此类投资应当直接通过政府预算来提供资金的原因。但为了确保中国的基础设施需求能得到满足,政策制定者必须投资于高效、高质量的项目。
中国在2023年增发1万亿元人民币(约1904亿新元)政府债券的决定,标志着政策的重大转变。通过允许预算赤字占GDP的比率从3%提高到3.8%,中国政府发出了可能不再将年度预算赤字和公共债务,分别限制在相当于GDP的3%和60%的信号(参照欧盟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虽然政府在2024年的首要任务是促进经济增长和重振经济信心,但中国还必须努力应对地方政府的高额债务和房地产行业的持续流动性危机,后者如果不加以化解的话,可能会升级为一场全面的债务危机。
幸运的是,中国政府拥有直面这些挑战所需的财政资源。通过实施各类扩张性财政和货币政策,并推行有意义的改革,中国完全有能力在2024年扭转长达10年的经济放缓趋势,并在未来几年保持强劲增长。
作者是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前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前所长,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2004年至2006年)
英文原题:China’s Economic Prospects Are Brighter Than They Appear
版权所有:Project Syndicate,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