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又有人推动制裁香港法官
来源:香港01
01评论编辑室
匡希恒(John Curtis)和金映玉(Young Kim)的名字又一次出现。
二人去年5月和另外五名同属共和党的众议员(Vicky Hartzler、Mike Gallagher、Don Bacon、Michael Guest、Brian Fitzpatrick)已曾联署致函美国总统拜登,促请政府制裁香港国安法指定法官及检控人员。
匡希恒和金映玉现在又和参议员Dan Sullivan、民主党众议员Jeff Merkley和Jim McGovern在国会提出《香港制裁法案》,要求拜登政府考虑将香港终审法院首席法官张举能、律政司司长林定国、国安委秘书长区志光、警务处处长萧泽颐等49人列入制裁名单。计及Jeff Merkley作为联席主席的美国国会及行政官方中国委员会今年5月的报告,这已是美国政客第三次推动制裁香港法官,也真不知道是否“美帝亡我之心不死”。
正如司法机构指出,推动这些制裁“是对香港的法治、独立的司法制度,以及法官和司法人员作公然和直接的侵犯”。不论是《基本法》明确保障的司法独立审判、不受任何干涉,抑或国际社会对法治的普遍定义,法官和检控人员均不应该受到不当的施压。美国政客的这些做法只会恰恰相反,直接及不恰当地干预司法,并危害公众获得法律代表的权利。 这也如香港大律师公会的声明所说,违反了法治精神。
美国政治操作 恰损香港法治
当然没有人会过于天真,众所周知政客关心的只是政治利益。匡希恒推动《台湾国际团结法案》、访问台北,Jeff Merkley联同鲁比奥推动撤销香港经济贸易办事处在美国的官方权利,全部都得放在对华强硬的政治正确框架下理解。
不到两星期前,共和党人才选出了特朗普支持的迈克约翰逊(Mike Johnson)出任众议院议长,同样是一名对华鹰派的政客。周一(11月6日),鲁比奥又和Mike Gallagher去信国务卿布林肯,要求交代拜登政府曾否邀请特首李家超参加将在旧金山举行的APEC峰会,以及要求撤回对财政司司长陈茂波的邀请。美国政客针对香港的官员以至地位的操作,相信陆续有来。
华盛顿与华尔街的两种思维
我们的官员或许不是大雄。除了发声明谴责之外,也经常投稿到美国报章,反驳相关评论或报道。《华尔街日报》10月29日形容美国金融界高层来港出席国际金融领袖投资峰会是“叩头”,政务司司长陈国基11月2日即去信驳斥,反指文章带偏见和错误。一连三日的峰会在周一亦已顺利展开,摩根士丹利董事长James Gorman、高盛董事长David Solomon、黑石总裁Jon Gray等皆有出席。
华盛顿和华尔街,显然是两种不同思维。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与美国金融界的关系向来更为密切。不过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持续加剧,美国采取所谓“去风险”策略,难保香港的经济地位不受政治因素而动摇。发声明和笔战并不足够,香港不做大雄之外,更要成为叮当(多啦A梦)。
不只不做大雄 香港要有百宝袋
善用经济和金融优势,是一个方法。“说好香港故事”,是另一个方法。保留驻美国的经济贸易办事处,也可以是百宝袋之中的选项。香港政府在美国向来有驻华盛顿、驻纽约和驻旧金山三个经贸办,驻美国总经济贸易专员更是D6级重要官员,现届政府两个政策局的常任秘书长(公务员事务局的梁卓文、创新科技及工业局的麦德伟)以及贸发局总裁方舜文都曾任驻美总经贸专员。驻美经贸办并非如叶刘淑仪所说的影响不大,反而应该积极利用,加强香港与美国在经济、文化、智库等层面的关系。
事实上,政治资历深厚、又曾留学美国的叶刘淑仪,过去亦曾发挥与美国交流的角色,2019年曾经访美与四名国会议员会面,2020年又联同陈智思等人在加州会晤副助理国务卿费德玮和驻港澳总领事史墨客。现在她作为行政会议召集人,除了出席同乐运动会、展示香港包容和开放的一面,在经济、文化甚至政治方面亦应该发挥软实力,化解美国对香港不利的操作。
香港政府虽然没有外交事权,但仍得处理好涉外关系。正如大陆政府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日前访美时,对布林肯表示必须保持沟通通路畅通、必须管控分歧矛盾摩擦。香港在中美推动推动关系止跌企稳的过程中,更不应该成为障碍。审视国际关系和形势,分析机会和风险,这对我们的政府或许挑战很大。但为了“一国两制”行稳致远、在风云变局中站立得住,政府官员别无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