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李玉林:预制菜不单是经济问题


 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  更新时间:2023-09-27 07:45

最近一段时间,预制菜的话题在中国互联网上火爆。起因据说是有不少地方的家长,质疑学校给学生的配餐中使用了预制菜,有家长甚至打算辞职去给娃送饭。于是,从预制菜能不能进校园,到预制菜的各种安全隐患等等,讨论非常多。反对预制菜的认为,预制菜缺乏营养,监管很难到位,不能保证安全;赞成者则认为,预制菜被抹黑了,实际上价廉物美,已经逐渐产业化,增长潜力巨大,食品添加也在标准范围内,按照标准生产的预制菜,反而能守住食品安全底线。

预制菜又叫预制调理食品,顾名思义,就是指一些加工好的半成品或成品,一般通过冷链储存、运输,经过加热或重新烹饪后送上餐桌。

我不是食品安全方面的专家,仅仅从个人角度谈一谈看法。首先,预制菜不单是个经济问题,它的出现,对于拥有数千年饮食文化的中国来说,是一种堕落。对于广大食客来说,更是巨大的损失。大家去餐厅吃饭,大多数情况下,肯定是想吃到比在家里更好的饭菜。很多有传承的厨师都会谨慎地使用“家常菜”这个词,因为既然都“家常”了,还要厨师干啥。客人到饭店吃的就是厨师的手艺,这是一种千百年来的传承,也造就了粤菜、鲁菜、川菜、湘菜等等各种菜系。

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预制菜不知不觉占据了中国人的餐桌。有报道称,现在很多饭店,预制菜能占到70%以上,甚至一桌数千元的婚宴里,上的都是预制菜;外卖当中预制菜就更普遍了。总之,到底吃过多少预制菜,可能连自己都算不清楚。

有人说预制菜的出现不可避免,因为想要每道菜都按照传统流程加工烹饪,效率太低,成本太高。这个理由其实也挺牵强,因为几乎所有使用预制菜的饭店,都没有征求过消费者同意。如果提前在菜单里写上“这是预制菜”,还有多少人会点单消费,让人十分怀疑。

有支持者声称,预制菜将来能够精准还原很多大师菜。也许会有这么一天,但现在的预制菜,还远远达不到。一方面是饭店自己怕麻烦,或者找不到合格的厨师,做不出精品菜肴;另一方面是要节省成本,割消费者的韭菜,用预制菜的概念就想蒙混过关,实在欺人太甚。

就是这样一个在利益下催生出来,和传统格格不入的预制菜,现如今竟然登堂入室,成为一个据说4000多亿元人民币(约750亿新元)的大产业,未来充满商机,还成立了各种联盟、协会,大学里也开始开设相关课程。

也许这真是一桩好生意,但对于食客来说,总有一种被愚弄的感觉。因为成本低、操作简单,最近几年,饮食行业出现越来越多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不少饭店不再寻找优秀大厨,传统手艺难觅踪影,很多大师级人物只能通过自媒体宣传各种菜系和做法,算是挽救一下人们对美食文化的认知。

太了解推预制菜进校园的人

最后说回安全问题。正像一位媒体人说的那样:“质疑预制菜的家长们,并非不了解什么是预制菜,而是太了解把预制菜推进校园的人”。三聚氰胺、陈馅月饼这些远的事不说,代替牛奶进校园的调制乳,学校食堂的老鼠头、土炕酸菜、酱油添加剂、违禁药物、过期原料、农药残留、假牛肉、假羊肉等等,食品安全问题几乎隔段时间就会占据各大媒体的头条。

记得多年前采访过一位大型食品企业管理人员,他私下里坦承,和不少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食品安全标准确实比较低;而且,即使在一个较低的标准上,食品包装里的“合格”两字,也未必经得起考验。

也许预制菜真的可以做到很安全,但鉴于中国食品安全的现状,鲜吃现做尚且都有这么多问题,更何况是装在包装袋里加了各种添加剂,不知道冻了多长时间的预制菜呢?至于进校园,我看算了,饶过下一代吧,他们吃的垃圾食品已经够多了。

归根结底,预制菜不应该只算经济账,它涉及的是对传统饮食文化的颠覆,可能还有安全作为代价。回想一下,长大以后,吃过这么多被催熟的蔬菜、水果之后,小时候的原汁原味,我几乎都要忘记了。在这个预制菜愈加风靡的时代,再过几代人,人们记住的、习惯的,会不会只剩下预制菜的味道?这是个细思极恐的问题。

作者是山东记者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nanluecom@qq.com
Copyright© 2016-2023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