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中国经济增长困境亟待政策破局 听政府高参们如何建言
来源:彭博社
中国如何重振经济的难题不乏权威专家出谋划策。前任财政部长和多位政府顾问列出一长串财政和货币措施清单,寄望有效提振经济增长。
前财政部长楼继伟和上周参加总理座谈会的财政专家刘尚希、罗志恒,以及其他几位与政府关系密切的经济学家近日纷纷在会议及官方媒体上建言,内容包括增加财政赤字、进一步降息降准、放开房地产限贷限购、出台针对性的税收优惠政策、提高居民和企业补贴等不一而足。
当前中国多个层面的复苏面临艰巨挑战:房地产市场在短暂反弹后重陷疲软、地方债务风险隐忧扩大、出口萎缩;青年失业率不断创下新高,通货紧缩逼近,企业和居民的信心受到打击。政府高参们的建议能否转化为行之有效的良药,投资者拭目以待。
增加预算赤字
曾在2013年至2016年担任中国财政部长的楼继伟周日在《经济日报》头版发表文章称,今年经济增速料低于潜在增长率,不利于保持充分就业,有必要加大财政货币政策扩张的力度。他并在接受《中国日报》的采访中表示,建议增加1.5万亿至2万亿元(人民币,下同,约2800亿至3700亿新元)财政赤字,主要是增加中央财政赤字。
彭博计算发现,若按楼继伟的提议增加预算赤字,将把中国赤字率最高提高到4.55%左右,较今年3%的水平大幅上涨。“如果经过科学分析认为短期财政政策需要扩张,就要及时增加财政赤字,使经济尽快恢复到正常状态,这种做法代价是最小的,不会影响财政可持续性,”楼继伟写道。
除了增加中央赤字发行更多国债外,彭博上周并援引知情人士报道称,高层考量在地方债务结存限额空间内,及时下达更多地方政府债券额度,拓展空间以帮助防范和化解高风险地区的债务风险。考虑到上半年地方债发行进度较慢,市场普遍预期三季度地方债发行料将提速以助力稳增长。
货币进一步发力
尽管近期人民币贬值等因素对货币宽松有所掣肘,但通缩压力的迫近再度引发进一步加大刺激力度的呼声。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曾任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的余永定在一个宏观经济论坛上表示,降息空间“相对较大”。
《证券时报》亦援引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在论坛上的发言称,降息100个基点将为全国节省3.1万亿元融资成本,超过今年前五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的总和,“是解决目前经济循环不畅,成本高企的重要法宝。”
不少专家和市场人士亦预计中国央行今年可能再度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或通过窗口指导推动银行向实体经济发放更多贷款。《上海证券报》在最近的一篇报道中说,中国货币政策将继续发力“稳增长”,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或再被重用,成为下一阶段的主要政策发力点。
提振房地产需求
中国房地产市场再次陷入低迷,成为经济复苏道路的主要障碍。中国央行刚刚宣布延长房地产金融支持政策,市场对楼市需求端的进一步刺激措施也呼声高涨。
楼继伟在媒体采访中建议,取消房地产限贷限购政策和对房价涨跌的限制,以帮助需求恢复;同时,可宣布未来适时征收房地产税,明确基础扣除政策,在抑制炒房的同时保障刚性改善性住房需求。
税收优惠
经历了多年大规模减税降费后,中国财政收入面临较大压力,进一步整体减税降费的空间有限,未来政策或更具针对性。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在央行主管的《中国金融》杂志发表文章称,宜将减税降费从追求规模转向追求效果,重在落实过往政策,并稳定宏观税负。
符合中国发展战略的行业仍有望享受更多税收支持。彭博此前援引知情人士报道称,中国政府正在考虑尽快推出针对先进制造业的税收优惠政策,预计有望为相关受益企业减少数千亿元税负。有分析人士认为,后续可以期待集成电路、工业母机等领域的企业在科技研发方面获得更多税收优惠。
补贴企业和居民
三年疫情令居民部门受到巨大冲击,而为居民纾困的宏观政策却相对较少。不少业内人士提出以消费券形式提高居民购买力。罗志恒建议,由中央和地方共同承担扩大消费的支出责任,根据分区域按比例承担的原则,对东部、中部和西部及东北地区,中央地方的补贴比例各有不同。
但他也同时指出,该方式不具备可持续性,且可能面临地方财政困难的现实问题,因此中长期的改革仍是治本之策。
改革方面,中国财政科学院院长刘尚希接受央视新闻采访时称,研究表明城市人口增长和消费需求扩大呈正向关系,建议突破城乡二元结构,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并且加快农民市民化的进程,提供相应的公共服务。此外亦有专家建议进一步上调最低工资标准,以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
而在楼继伟看来,最关键的政策抓手仍在于保市场主体,让中小微企业正常运营,令其扩大和提供就业岗位是最重要的。他建议将增加的中央赤字大部分用于对中小微企业房租、水电、利息等阶段性补贴,且根据企业经营状况,财政补贴可以直接到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