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陈刚:中国不大可能出台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


 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  更新时间:2023-07-11 07:45

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并未像很多人预期的那样,走出强劲反弹的态势,相反在国内消费、工业企业利润、年轻人就业和房地产等领域,出现了低迷甚至下滑的趋势。不仅如此,中国经济发展还面临着严峻的国际环境挑战,俄乌战争持续不断,美国及盟友对华科技封锁和经济制裁不断加码,全球经济复苏态势还很不稳固。在这样的经济形势下,人民币汇率不断创下近年新低,更影响民众对中国经济的信心。外界预计中国政府在评估上半年经济形势的基础上,有可能出台较强的经济刺激政策以摆脱低迷,但这却与这届中国政府强调的“高质量”发展初衷不符,因此不大可能变为现实。

虽然外界对中国经济期望较高,但中国政府在年初只制订了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这是近30年最低的。考虑到去年因疫情封控措施造成的基数偏低,这一目标更显“谦逊”。上半年的经济增长基本达到了同比5%的水平,如果不出意外,下半年也应该能按此速率增长,因此基本实现全年增长目标是很有可能的。

国务院总理李强最近在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上说,中国经济一季度实现良好开局,二季度延续恢复态势。这意味着当前的经济运行,基本符合年初预期,不存在须要大幅调整甚至大规模刺激的必要。在座谈会上,大家普遍认为中国经济发展韧性巨大,运行持续回升向好,所以既定经济方针持续的可能性极大,不大会有明显的政策调整空间。

根据中国政府制订的远景目标,中国将在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这须要在2020年人均国内产值的基础上增长一倍,而每年5%的经济增长对于实现这一目标已经足够。除了量化指标以外,2035年也要实现一些经济结构转变方面的远景目标,如强化国家科技力量、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服务业发展等指标,这些指标某种程度上比国内生产总值(GDP)量上的提升更为重要。要实现这些目标,不能急于求成,否则可能会犯“大跃进”式的错误。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当时高度依赖外需的中国经济面临极大挑战,政府立刻决策,出台了4万亿元人民币的经济刺激政策,启动了大规模基础建设等项目,拯救中国经济,也挽救了世界经济,但产生了巨大后遗症,如房价飞涨、腐败盛行、环境污染,以及低效重复建设等,地方债务和金融高杠杆等问题日趋严重。许多问题若干年后仍未得到彻底解决。经济此后的高速增长掩盖了很多问题,威胁着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刺激政策能够短期奏效,使经济摆脱低迷,但不能从长远解决结构性问题,无异于饮鸩止渴。

反观世界各地,近年来政府每遇经济低迷,都纷纷开启印钞机,进行大规模经济刺激,这其中以日本的安倍经济学,以及美国在疫情期间实行的激进货币和财政政策最具代表性。安倍经济学虽然在短期刺激了日本股市上涨,但在安倍执政期间,对于经济增长的提振非常有限。美国近年来的经济政策更具争议性,在疫情期间,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规模急剧膨胀,从疫情前的4万亿美元激增至近9万亿美元。而后,美联储为了控制近乎失控的通货膨胀,又在政策上采取180度大转弯,急速进入升息通道并开始缩表。这种忽冷忽热的政策转向,终于在今年导致一些地方银行的倒闭,险些造成世界范围的金融危机,政府被迫出手救助,以缓解系统性风险。

中国经济早在数年前就已告别高增长(每年高于8%)模式,进入中低速(低于6%)增长的“新常态”。当前,中国政府的主要目标是“稳增长”,即保持住每年大约5%的增长速度,在此基础上进行结构性改革,并推进创新和消费升级。此外,由于地缘政治形势紧张,中国还须要将更多的人力和物力,配置在安全和国防等领域,这些都会影响到经济发展轨迹。当前中国经济的结构性调整,决定了经济增长不可能再回到高速度状态。

当前中国经济确实面临着居民消费不振、企业利润下降、年轻人就业压力大等问题,但这些问题也是世界其他经济体所共有的问题,并不是靠某些政策在短期内就能解决的。另外人工智能等技术革新和人口老龄化等因素,加剧了年轻人就业难和养老财政负担同样也非政府的短期作为所能解决,尤其是经济刺激政策,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结构性问题。所以,从目前来看,在国际国内局势没有大幅波动的情况下,中国不会对既定经济政策进行大的调整。

作者是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副所长,高级研究员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nanluecom@qq.com
Copyright© 2016-2023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