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社论:中国重振经济的战略思维


 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  更新时间:2023-06-29 09:11

来源:台湾《经济日报》

经济日报社论

疫情后的中国大陆经济及世界经济均处于疲弱状态,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报告, 2022年中国GDP上升3%,今年则预测约5.8%;对美国GDP成长的预测则是1%,远低于中国,意味着美中经济实力的差距,仍在进一步缩小。虽然IMF的预测还算审慎乐观,但中国今年开年以来迄今的经济表现,还是相当迟缓。

今年第1季中国大陆经济成长4.5%,较去年第4季提升1.6个百分点,但明显未达IMF全年预测的5.8%。外贸方面明显放缓,至于最敏感的指标,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5月为48.8,连续第二个月处于萎缩期间,并写下去年12月以来最低纪录,也成了疫后经济复苏动能减弱的最新征兆。与此同时,中国经济的走缓也表现在人民币的持续走贬趋势上。总的看来,上半年以来的疲弱动能与趋势,如未能在下半年出现扭转,让人对中国进一步经济发展的前景难以乐观。

中国大陆经济近年来表现不如人意,是多个原因综合作用下的结果。首先,当然是连续三年的疫情,严重地冲击了生产、投资与消费,也对供应链造成了极大破坏,修复需要时间。其次,是美中关系恶化下,美国对中国经济的脱钩断链。再其次,则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为了对付通膨持续采取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全面地压缩了全球经济的复苏力道。

为刺激经济,中国大陆推出了一系列措施。除了6月20日下调了1年期和5年期的基准利率,希望促进民众消费和投资外,据《华尔街日报》知情人士消息,中国政府正考虑发行大约1兆元的特别国债;另外,还考虑取消对中小城市二套房限购政策,以刺激房地产市场。换言之,相关对策已包括了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房屋政策,效果如何,还有待进一步观察,只是这样的政策其实也存在着不少争议。比如,宽松的货币政策也许对纾解部分企业的经营困难能起到一定作用,但在经济前景普遍预期不佳的氛围下,能否有效提振投资很成疑问。

面对着中国自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空前的经济困境,出口不振,内需疲弱,企业成批倒闭,股市房市低迷,通缩迹象隐然浮现,青年失业率(5月)更达到创纪录的20.8%,究竟该怎么办?也许还得从经济发展及改革理论中去寻找新的战略思维。

一国的经济发展无非两个层面,即需求与供给。需求有力道,供给有潜力,经济就发展得起来。目前中国经济的问题出在外需,这也是过去几十年拉动中国经济最主要的凭恃,但因近年的“去全球化、反全球化和逆全球化”,各国同受其害,此一凭恃已弱化,所幸中国还有内需,而且在几十年的培育下,已形成一个全球最具潜力的巨大市场,中国政府近年提出的大内需及统一大市场,十分正确。

需求之外的另一面是供给,供给面的潜力来自生产力、科技、创新与基础建设,这些方面中国也没有问题,甚至还是强项,这只要看近年来大陆在互联网、新能源汽车、节能电池、无人机等各方面的蓬勃表现就知。

需求与供给条件都具备了,需要一个机制把两者做最好的结合,这个机制与载体就是民企。过去40多年,中国经济所以能取得非凡成就,正是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提供民企发展的巨大空间与机会,让民企与国企一同参与经济发展,也为中国式现代化中的混合所有制创造新典范。但由于中国产权改革部分还未臻成熟,对民企的定位与政策时有争论,从而对民企的发展出现各种不必要的困扰。中国执政官方如能在这些方面有所深思,并采取合宜政策,相信必能为经济突破困境,取得新一阶段的发展创造条件。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nanluecom@qq.com
Copyright© 2016-2023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