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正视“孤独流行病”社会威胁
美国政府医疗总监办公室5月2日公布了81页针对孤独危机的报告,宣布孤独在美国已成为“流行病”。报告指出,约一半美国人感到孤独。研究显示,缺乏社会联系的人,早逝风险比社会联系充分的人高出26%。缺乏社会联系还可能增加多种疾病风险,包括心脏病、中风、抑郁症、糖尿病等。虽然孤独这种流行病并无年龄限制,但年长者似乎更容易“感染”,对于类似新加坡这样少子化和即将成为超老龄化的社会而言,尤其必须重视且未雨绸缪。
人类是群居动物,16世纪英国玄学派诗人约翰·多恩的诗作《没有人是一座孤岛》,画龙点睛地陈述了这个现实和道理。然而,自工业革命开始的现代文明发展进程,对传统社会结构和价值体系的颠覆,让农村稳定的人际关系,开始随着人口大量集中到城市而松动;家庭和家族伦理关系也因而面对巨大的压力。城市里陌生人聚集而居的生活环境,容易让人陷入孤立无援的孤独感。这种现象,随着科技特别是流动互联网技术和智能手机的普及而越发显著。
孤独流行病并非仅限于行动不便、社交活动减少的年长者;智能手机恐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报告显示,近几十年来,美国民众越来越感到孤独,尤其是15岁到24岁的群体。2020年,美国民众平均每天与朋友线下见面20分钟,而在20年前这个数字为60分钟。所有年龄层人士都表示朋友少了,人际交流也变少了。报告引用一项研究结果指出,每天使用社交媒体两小时或更长时间的人,感到孤独的可能性,是每天使用社交媒体少于30分钟的人的两倍以上。
美国政府医疗总监默西在发布报告时说,孤独“必须列为公共卫生优先事项”。他呼吁各界重视因孤独而引发的健康危机。回锅担任第21任医疗总监的默西,早在2017年刚卸任第19任总监职务时便发出类似警告。他当年形容孤独是威胁美国公共健康的最新疫病。2019年末暴发的全球冠病疫情,导致更多人困守住家,阻断了正常的人际交流,恐怕进一步加剧已经严重的孤独流行病。
美欧等西方社会由于更重视个人权利,突出个人主义的价值体系或许容易导致人们的孤独感。然而在重视群体和人际关系的东亚社会,孤独流行病却因为少子化和超老龄化现象,而以另一种形式表现。在老龄化严重的日本,每年平均约3万老人在家中“孤独死亡”,社会更因此产生了“特殊清理”的行业,为独死家中多日又无亲人处理的腐尸善后。
类似现象也开始出现在本地。至今年4月,媒体已经报道了七起独居者家中死亡的新闻,死者年龄介于50几岁至80岁。杜克—国大医学院2021年的一项研究就发现,孤独会直接影响年长者的寿命,年过60岁并感觉孤独的人,预期比不孤独的同龄人,平均少活三到五年。此外,孤独感会随着年龄增加,80岁及以上人群中,40%觉得自己很孤独,比率较60至69岁的32%高。
独居者并非全都无亲无故,但因各种原因没有与家人同住,或者跟他们缺少来往。今后,这类问题可能会更加严重。因为当下有越来越多人单身不婚,或者婚后无子女。无论是什么原因,缺乏家庭伦理关系的这个群体,在年老后势必要面对独居甚而在家中孤独死亡的威胁。鼓励生育对这个群体显然为时已晚,缓解问题的办法之一或许是延长退休年龄,让自己保持活跃的社交生活,趁早培养能增加人际互动交流的兴趣和爱好也特别重要,有调查显示,本地男性在这方面普遍要落后于女性。和退休财务规划一样,累积社会人际关系资本,或是单身无子女群体必要的人生规划和投资。
在更广泛的社会层面,人们或许必须重新审视传统家庭伦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平日多花时间和精力在亲朋戚友之间走动。这不但能丰富自己的日常感情生活,保持自己的身心健康,也姑且能当作避免孤独死亡的保险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