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中国大陆通膨率相对温和的原因
来源:中时新闻网 主笔室
全球各地正遭遇严重通膨危机,而在各主要经济体中,唯独中国大陆的通膨率维持温和的2%左右,让人称羡。大陆温和的通膨率虽为本身经济复苏增添柴火,但在判断大陆的经济情势时,仍要留意物价数据中的一些问题。
判断中国大陆通膨情况,主要看CPI(消费者物价指数)和PPI(生产者物价指数)两项数据的变化,CPI反映民生领域的物价波动,PPI则显示工业生产方面的价格变化。不过,多数国家以CPI作为通膨的主要依据,一般来说,已开发国家将通膨率的警戒线订在CPI年增2%,新兴国家则为年增3%。
冠病疫情自2020年爆发以来,由于各国采取严格防疫措施,致使人员流动和货物运输严重受阻,全球物流大乱之下,供需失衡,大宗商品价格相继暴涨,随后涨价潮从上游的原物料传导到中游的工厂生产线和下游的消费终端,并由原物料生产国传递到全球各地消费市场,使得通膨危机蠢蠢欲动。
迈入2022年之后,各国相继调整防疫政策,开始与病毒共存,并开放国门,畅通物流管道,同时以美国联准会(Fed)为首的各国央行也将货币政策由松转紧,迈入升息周期并启动缩表,希望借此抑制持续攀升的通膨率,然而2月底俄乌战争爆发和上海等长三角地区自3月底因疫情蔓延而封城两个月,再次打乱全球正在步入正轨的生产和物流体系,让全球深陷通膨风暴中。
美国通膨率在2021年3月突破2%警戒线之后,一路攀升,2021年12月CPI年增率已升破7%,最新2022年5月CPI年增8.6%,创40年来新高。欧元区5月CPI年增8.1%,创历史新高。长年陷入通缩的日本,CPI则在4月年增2%,为13年来首次站上日本央行的通膨目标。台湾5月CPI年增3.39%,创九年半新高,已连续三个月涨幅超过3%。
身为世界工厂和拥有14亿人口消费市场的大陆,理应捲入这场全球通膨“完美风暴”中,但意外的是,大陆的CPI年增率却一直维持在低档的2%左右。2022年前五个月大陆的CPI分别年增0.9%、0.9%、1.5%、2.1%、2.1%,累计前五个月年增1.5%。根据《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CPI涨幅目标为3%左右,从上半年趋势看,预期全年CPI涨幅不会超过政府目标。值得注意的是,正当欧美国家CPI增幅创下新高之际,大陆5月物价与4月相比还不增反减,CPI为月减0.2%。
大陆物价看似稳定,但是否反映实际通膨情况,有待辩证,关键在于CPI的计算方式。各国计算CPI的方式不同,部分国家选取1000多种项目进行计算,而大陆选取八大类、262分类商品和服务价格;权重方面,美国CPI权重最大的住宅和交通运输,权重达59%;大陆官方虽未曾公布CPI权重,但据信以烟酒食品最大宗,其中又以猪肉的比重最大。
众所周知,近两年大陆猪肉价格低迷。2020年1月大陆每公斤猪肉在人民币(下同)50元(约10.35新元)左右,但2021年6月已跌到20元附近,2022年3~4月在17~18元低谷震荡,5月虽回升21元附近,但仍较去年同期的30元价格低迷,成为拉低5月CPI增幅的主因,而这样单项商品高度牵动CPI数据,能否如实反映整体物价水准,一直是专家讨论焦点。
另一个问题是,其他国家计算CPI的一些项目,在大陆被列在PPI项目中。大陆PPI的统计范围比CPI广泛,包含1600多个基本分类、2万多种工业产品价格。主要分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两大类,其中生产资料权重约为75%,生活资料权重约为25%。而生活资料包括食品、衣著、一般日用品、耐用消费品等,这些民生用品似乎与CPI更为紧密相关。
大陆PPI数据在2021年下半年不断蹿升,10月最高飆升到13.5%,一定程度反映“世界工厂”已率先全球进入通膨高峰期。迈入2022年,大陆PPI增速虽逐步放缓,但5月仍年增6.4%,相较CPI更贴近于当前主要经济体的通膨率。也因此,要了解大陆通膨情况,应综合CPI和PPI两数据来判断,或会更贴近真实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