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国:美国对台湾立场的变与不变
伍国
美国总统拜登5月23日在日本东京对台湾问题的最新表态,引起全球广泛关注。在问到美国是否会军事介入以防卫台湾时,拜登明确给了肯定答复。白宫官员之后却澄清说,拜登的表态并不反映美国政策转向。然而,路透社却调侃说,“政治家的口误往往是说出了心里话。”其实,此前美国国务院网站关于台湾论述的调整,即删除“不支持台独”的句子,已可视为一个微妙的清晰化姿态。稍后的5月20日,国务院发言人普赖斯更是在个人推特账号上明确表示:“美国并不同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中国原则’——我们仍然致力于我们长久以来,不分党派,在《台湾关系法》、三个联合公报和六项保证指引下的一个中国政策。”
笔者认为,双方的分歧点首先在于“一个中国原则”的内涵,即中国方面明确界定的“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三句教”,从未被美方完整接受;普赖斯此次干脆直接说出“美国并不同意”这句话。
国会山(The Hill)网络刊物5月23日下午就拜登表态发出评论,在笔者看来表达了美国最真实的立场:“美国在过去几十年间一直遵循‘一个中国政策’,这一政策承认北京为代表中国的政府,但认为台湾地位未定。”笔者认为,对承认(recognize)和认识(acknowledge)措辞的纠结和争议,根本上源于在美国的认知中,如果以中国政府的经典三句论述来看,真正有效的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这一句,即承认北京的合法性,而对“一个中国”以及“台湾”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之间的关系,则采取暧昧和悬置的态度。
悬置,即“认识”但不真正“认可”的根源,正是上文提到的美国人心目中长期盛行的“台湾地位未定”论。也即是说,美国人心中真正的“一个中国”政策,可以理解为,地球上有一个叫“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国家,但此外还有一个二战后地位未定,但现实中的准国家“台湾”,不论台湾的正式名号叫什么。尽管技术上只有一个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双边正式外交关系,但美国所实际操作的其实正是中方眼中的“一中一台”。美国人把台湾看成一个准国家的立场,其实在一些精英学者的论述中早就暴露无遗。在美国国际关系学者罗伯特·萨特(Robert Sutter)的一本关于当代中国对外关系的代表性著作中,精通中国现代史和两岸关系的萨特就公开把“台湾”作为“中国”的亚洲邻国之一来论述。
另一项分歧则是美国对中国统一方式的单方面规定。在已经解密的一份内部电文中,美国前总统里根在1982年八一七公报签署当天指示,美国同意减少对台军售的意愿,以中国持续其和平解决台湾与大陆政府分歧的承诺为绝对的先决条件(the U.S. willingness to reduce its arms sales to Taiwan is conditioned absolutely upon the continued commitment of China to the peaceful solution of the Taiwan-PRC differences)。拜登也曾再次重申,武力统一不可接受。但中国政府的“不承诺不使用武力”等于既不接受美国对统一方式的限定,也不接受美国对停止武器销售的前提设定。
在这些背景下,白宫所声称的不反映美方政策转向可以理解为,自20世纪40年代末以来,美方政策原本就一直默认台湾“地位未定”,同时又规定两岸中国人统一的诉求,必须以和平和有利于地区稳定的方式实行,只要美方认定存在对台军事威胁,军售就不能停止。在这一框架内,确实没有任何转向,而美国国务院文本中不再明确反对台独,不仅不是真正意义的转向,反而是对更久远的“地位未定”论的一种回归和确认;而明言要在中国政府动用武力的情形下,以军事介入来回应,只是从过去的持续军售,向前迈进一步的“激进化”,也算说出了美国人在外交辞令以外的“心里话”。
当然,俄乌冲突的确是美国近期对台态度激进化的重要催化剂。尽管台海问题和俄乌问题并无可比性,但从美国人反复强调的地区稳定和美国利益的角度看,武力统一一旦发生,对地区稳定的影响和美国及其亚洲盟友利益的冲击,将是毫无疑问的。因此,与其说美国人特别在意台湾的地位,不如说更关心自身利益和自我赋予的维持亚太地区稳定的领导角色。
早在上世纪40年代末,美国政界就流行海峡两岸政权均不接受的“台湾地位未定论”,近日被美联社公开提及,应该看作美国一个值得注意的涉台舆论。当然,拜登所言的“军事介入”定义,仍有一定的解读和实施空间,因为目前美国与乌克兰进行中的“安全合作”,也可看作以无偿提供先进装备和物资的形式军事介入。
作者是美国阿勒格尼学院历史系副教授
从美国人反复强调的地区稳定和美国利益的角度看,与其说美国人特别在意台湾的地位,不如说更关心自身利益和自我赋予的维持亚太地区稳定的领导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