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陈鸿斌:何以发起“大上海保卫战”?


 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  更新时间:2022-05-18 07:55

中国聚焦

大陆政府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本月5日召开会议,分析了疫情防控形势。在新华社的统发稿中有这样一段话:实践证明,我们的防控政策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我们的防控措施是科学有效的。我们打赢了武汉保卫战,也一定能够打赢大上海保卫战。此前大陆政府中央所召开的重要会议和下发的文件,也不时提及上海,但却鲜见采用“大上海”这一表述。例如1990年宣布浦东开发以及建立中国第一家证交所;2010年上海举办世博会;2013年中国第一个自贸区落户上海;2018年开始在上海每年举办进博会,都未见这一表述。这次何以采用这一表述,耐人寻味。

从这一非同寻常的表述,也不难看出中国中央层面对当前上海抗疫局面的高度关注,以及对上海在后疫情时代再度发挥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强有力推动作用的殷切期许。上海已经闻风而动,大陆政府上海市委当晚就召开常委会,提出要咬紧牙关乘势而上,打赢这场大上海保卫战。要求各部门拿出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勇气,向胜利发起冲锋。

在上海抗疫一线的医学专家、疾控专家也都深刻感受到所肩负的重任,表示要坚决实现“动态清零”这一目标。上海市领导在一再呼吁全市市民对封城期间采取的非常措施予以理解和配合,确保既定的各项对策顺利推进。

从那以来,在全国和上海媒体的要闻版上,“坚决打赢大上海保卫战”的标题比比皆是。显而易见,上海的抗疫能否如愿取得最终胜利,事关两年多来中国整体的抗疫成败。如果无法打赢“大上海保卫战”,那此前两年多中国抗疫所取得的有目共睹的巨大成就,无疑将大打折扣。

为此,全国各地不惜一切全力支援上海抗疫,提供所有可能的人力和物力,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副总理孙春兰整个4月份几乎都在上海督战。如果付出如此高昂代价却未能取得预期胜利,那就无法向国际社会充分证明中国坚持“动态清零”这一独特的抗疫政策的正确性。尤其是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抗疫做法颇多非议,连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也认为中国做法不可持续,所以上海抗疫能否成功更是非同小可了。

另外,今年下半年将召开大陆政府二十大,早在去年中央就号召全国各地为二十大的胜利召开做出贡献,而抗疫目前是与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并列的两项重要工作之一。如果上海迟迟未能战胜疫情,显然会对二十大的胜利召开产生负面影响。

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上海的面积是最小,却唯独被冠以“大”的前缀。新疆面积是上海的260倍,却没有“大新疆”之说,而只是说“大美新疆”,大美者,美之极致之谓也。

在上世纪初,也曾出现过“大武汉”一说,那还是孙中山首先提出的。但两年前的武汉抗疫,却从未出现“大武汉保卫战”之说,尽管当时武汉的封城措施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前所未有的铁腕举措,全中国和全世界都对武汉的抗疫进展极为关注。从对武汉和上海抗疫的不同表述来看,也可以充分看出这场上海保卫战极端重要。

1929年曾制定“大上海计划”

笔者在网上搜索“大上海”一说何时首次出现,却未能如愿。只是早在1929年国民政府就制定了一份发展上海的方案,称为“大上海计划”。该计划又称新上海计划,是其时的南京国民政府为建造新上海,打破公共租界与法租界垄断城市中心的局面而制定的计划,于1929年7月由上海特别市政府会议通过。

该计划以江湾为市中心区,修建道路、市政府大楼和其他公共设施。其间因日本侵略而被迫屡次停工。1937年淞沪会战后,计划被迫停止。不过日军对计划“情有独钟”,制定了新的上海大都市计划,添加了亲日规划。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已无财力重启这一计划,于是仅对部分道路和建筑予以修缮。这一象征性的计划产物一直延续至1952年,最终被兼并成江湾区。

进入1930年代以后,上海的地缘优势得以充分发挥,经济和金融业急剧发展,以至制造业占到全国半壁江山,服务业和各项文化事业也都在全国占举足轻重地位,“大上海”之称是否由此滥觞也未可知,这一称呼此后就被广为接受了。

在中国以外也有类似称呼,不过含义不一样。例如“大马尼拉市”是菲律宾首都大区,除了马尼拉以外还包括另外17个市镇,这显然是一个行政区概念。英国也有“大伦敦”,范围包含伦敦与周围卫星城镇所组成的都会区,其下包含伦敦金融城与32个自治市,这与“大马尼拉”一样。各国的类似称呼大多都是这样的行政区概念。

同其他国家一样,中国各大城市之间的竞争也非常激烈。由于产业结构的大幅度调整和城市定位及功能的变化,上海经济规模在全国各省市出现较大的下滑,但人们对“大上海”这一称呼似乎并无违和感。

笔者虽在上海土生土长,但多年来也没怎么听到“大上海”这一说法。如前所述,所谓“大上海”并非就地理范围而言,而是强调其在全国的重要作用。连上海市民在坊间市井交谈中,在正式讲话和文章中也很少如此表述。因为上海是否重要,并不由“大”这个前缀词决定。上海人对此并不那么津津乐道,显然也有利于避免引发其他省市的反感。

鉴于上海感染人数已从4月中下旬的最高点明显下降,社会面清零近在眼前,解封已是指日可待,“打赢大上海保卫战”已确定无疑。希望上海能重新振作,充分发挥在中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不负“大上海”这一非同寻常的称呼,使之更加名副其实。

作者是中国上海退休学者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nanluecom@QQ.com
Copyright© 2016-2021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