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港媒:抗疫不分彼此 私院支援有责


 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  更新时间:2022-03-03 10:28

来源:香港明报社评

香港第五波疫情确诊再破新高,单日死亡人数高见3位数。流行病学分析推算,疫情未来一周将达到高峰,每日实际染疫人数或达18万,高位横行多久有待观察,公院医疗系统不胜负荷,必须总动员支援,私营医疗系统有责任全力相助,不能只说自身难保诸多推搪,变相只顾自己。

第五波疫情爆发以来,医管局再三呼吁私营医疗部门协助,但反应平平,由支援公院人手到分流病人都非常有限,有私院甚至因为洗肾病人快速测试阳性,将病人当成“人球”,推给公院做相关医疗程序,倒过来增加公营医疗系统压力。现在是香港危难关头,公私营医疗系统本是一家,应该同心协力为市民,没理由抱有各家自扫门前雪心态。

私院分流未见果效 反将病人转介公院

香港连续6天录得过万宗冠病个案,昨天更升至破纪录的5万多宗,有关数字尚未反映实际染疫人数,皆因部分轻症或无病征者没有检测,自我快速检测阳性者亦未计算在内。港大最新估计,截至2月28日,第五波疫情累计可能已有170万人染疫。疫情爆发两年多,累计已有1172名患者离世,约千人都是在这一波丧生,当中以长者为主,亦有幼童及长期病患者,最近两日,死亡人数皆过百。过去一段时间,网上不时有人宣扬“疫苗阴谋论”,叫人不要打针,又或指Omicron“死亡率低”,现在香港疫情大爆发,根据初步数据,没打针染疫者死亡率约为1.3%,有打针者则为0.04%。谬论误人,代价沉重,可见一斑。

官方一再错过控疫时机,现在只能期盼疫情见顶回落,再去收拾残局。根据之前港大流行病学模型推算,第五波疫情或在未来一周见顶。观乎西方经验,Omicron疫情来得急,回落似乎也相对快,可是香港情况与西方国家并不完全一样,除了疫苗接种率之前不够高,另一问题是香港过去未尝全面沦陷,这跟欧洲等地历经多波疫情肆虐有别。香港疫情见顶后,会否旋即回落,还是高位横行一段较长时间,仍待观察,唯一肯定的是香港公营医疗系统,未来数周将持续面对超大压力,纵有内援亦不足够,私营医疗部门应倾力支援,象征式施援、事事诸多推搪,跟隔岸观火并无太大分别。

公院压力骤增,早在上月中,医管局与卫生部门官员已在呼吁私营医疗部门支援,可是整体反应冷淡。私院以各种技术原因拒收感染者,及至早前中央要求总动员抗疫,部分私院才陆续宣布,接收个别由公院转介的非染疫病人,为他们治疗及做手术,收费按私院规矩办事,但不收任何检测阳性者,仍是私院普遍立场。官方原本期望,私院可以帮手分流公院病人,减轻公院床位及人手压力,现实却出现私院反过来将病人转介公院的情况。政府专家顾问袁国勇表示,现在常有私院病人因快速检测阳性,被转至公院做洗肾等相关疗程,令公院压力更大,直斥私院这种做法“不道德”,“对不起市民”。

公私营医疗部门都是香港医疗系统的一环,绝大部分私院医生,都是在公院累积经验,佼佼者更已成为“月球人”甚至“星球人”,意即月入或周入上百万港元。对他们来说,公院就是培训过他们的少林寺。全港在职医生约有五成在私营机构工作,效力公院的有四成半,却要照顾全港接近九成病人,业界常说问题在于医管局管理不善,但当下公院不胜负荷濒临崩溃,危急存亡之秋,不应再分彼此,斤斤计较。以往由公院专责收治新冠病人的“惯例”,不应成为现在私院拒收感染者,特别是轻症者的理由。

上月中疫情开始恶化时,曾有专家指出,私院可花钱将部分地方改装为隔离病房,所需时间不过一周左右,但未见私院积极响应;即使帮手收治公院非染疫病患,私院似乎也是在富豪基金捐款后,才相对积极多一点。私院拒收冠病病人,常见理据之一是医院规模小,缺乏负压病房,可是香港亦不乏一些有规模的私家医院,它们本来就有一些隔离病房,并有优良防感染装备,单论硬件,看不到为何染疫者“一个不能收”。

香港13间私院,合计约有5000张床位,相当于公院床位六分之一,业界可以说自身容纳力有限,可是疫下非常时期,帮得就应该尽帮,勿以善小而不为。私院也许担心,万一院内出现感染,大量医护要隔离,影响经营,但此一时彼一时,当全港可能已有五分之一人口染疫,各方亦要因时制宜,不能墨守成规。既然公院已调整隔离安排,染疫医护7天后只要检测阴性便可復工,私院大可跟随,卫生官方相信亦会支持。

疫情严峻因时制宜 有人出人有床出床

冠病疫情某程度是一面镜子,映照人类各式各样的自私、傲慢与成见,由大国疫苗民族主义,到部分人只顾个人自由无视散播病毒风险,莫不如此。谈到内地医护援港,香港一些资深私家医生以往一开口,便是内地医护讲普通话、写简体字,难以合作,云云。现在香港十万火急,必须总动员抗疫,私院应该鼎力相助,有人出人、有床出床。医管局呼吁私家医护以兼职等方式协助抗疫,反应未见踊跃。有私家医护表示,政府没有列明具体工作安排,令他们感到困惑,官方有责任多作说明,与此同时,私院亦应主动配合,多些鼓励员工响应呼吁,而不是作壁上观。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nanluecom@QQ.com
Copyright© 2016-2021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