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评论:大陆援港抗疫刻不容缓 放下成见妥善分工


 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  更新时间:2022-02-27 08:25

来源:明报

明报社评

第5波疫情超出香港应付能力,缺的不仅是检测隔离等抗疫硬件,还包括大量人手。医管局主席范鸿龄表示,需要中央派出人数千计的医护团队来港助战,日前特区政府引用《紧急法》,为大陆医护及各类人员赴港战“疫”开绿灯,官方应与大陆方面商量,日内尽快派遣各类人员来港,减轻抗疫人手压力。香港奉行一国两制,制度、标准与做事方式,跟大陆有差异,然而抗疫压倒一切,香港亟待大陆援手,必须善用每项支援,不应再有各式各样的条条框框及成见障碍。大陆医护受命援港,必然是大陆一线水平人员,经验能力毋须怀疑,只要分工清晰,跟本地医护肩负不同范畴工作,定可对香港抗疫发挥重大作用。

本地医护疲于奔命

港需千计内援相助

疫情几何级数上升,单日证实感染人数破万,医疗系统不胜负荷,腾空公院床位困难重重;院舍、屠房等陆续爆疫,大批员工无法上班,民生服务自然无法维持。香港鲜肉供应,便因为上水荃湾屠房爆疫暂停运作而受一定影响。医管局表示,累计逾1600名员工染疫,大批医护要隔离或请病假,对医院人手必然造成更大压力。局方最近调整指引应急,员工染疫又或列为密切接触者,第7天快速测试阴性可以复工,比一般染疫者隔离14天缩短一半,专家认为医护几乎全都有接种疫苗,相信新安排安全,不会影响病人,惟亦有医护认为标准不应放松。

医护站在抗疫最前线,连日疲于奔命服务市民,需要理解与支持,可是疫下公院人手紧绌亦是不争事实。虽然特区政府呼吁私营医疗体系拔刀相助,减轻公院医护压力,惟根据医护界人士说法,初步反应平平,即使愿意合作者,通常也只是提供小量病床,又或只愿帮公院接收中风、洗肾等一类病人,兼且依旧要收费,实际帮助很有限。

医管局日前表示,当下不缺物资,最缺人手,主席范鸿龄希望中央派医疗团队助港抗疫,人员规模需数以千计。政府上周引用《紧急法》,赋权政务司长可因抗疫目的,豁免一些人或项目的注册及申请等法定要求,用意正是为大陆援港确立法律基础及拆墙松绑,务求令各项支援尽快到位,大陆医护来港救治染疫者,不会被视为“无牌行医”。

香港医患比例,远比其他富裕社会为低,引入更多海外医生纾困,面对业界保护主义,多年来进展很小,部分人常将引入海外医生问题政治化,质疑官方真正目的是让大批大陆医生涌港、降低香港医疗质素标准,云云。即使现在香港疫情水深火热,特区官方要求中央派医护来港协助,依然有人投以怀疑或不信任目光。香港社会看待大陆医护的一些成见定型,可以追溯到1970、80年代大陆来港赤脚医生以至更早,然而大陆医疗水平及制度,这几十年已大幅提升,近十多年更不时派出国际医疗救援队,参与各地灾难救援,没有理由再将大陆医护当成吴下阿蒙。

大陆有克服武汉疫情的经验,中央强调全力支援香港尽快稳控疫情,派遣来港的医护肯定是一线人员,实力毋庸置疑,大陆官方还可因应香港抗疫需要,多派一些专长应付传染病的人员来港;相比之下,就算港府与医管局临时动员,找来多些私家医护或非急症室人员助战,他们的专长亦未必是应付传染病。诚然,大陆与香港制度不同标准不一,医疗流程与做事方法亦不同,但只要分工明确清晰,各有专责范围独立运作,就不应有太大问题。

内援港医清晰分工

各有专责各尽所能

抗疫如救火,大陆医护是“近水”,而不是一些人所说的“远水”。第5波疫情以来,竹篙湾隔离设施运作出了不少问题,怨声四起,最大原因在于人手严重不足,有大陆医护出手分担,相信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八家方舱医院和部分社区隔离设施,由兴建到运作,也可交由大陆人员全面负责,专门诊治轻症或无征状感染者,较严重的病例则交由公院医护处理,应可大大减轻香港公营医疗系统压力。有本地团体提出,“大陆医护在港照顾病患出事谁负责”一类问题,先不论这是否隐含怀疑别人能力等心态,只谈制度保障,医疗卫生界立法会议员林哲玄指出,大陆有医护监管机制,肯定不是无王管。这次大陆援港抗疫,对香港而言,也是一次反思既有成见定型的机会。

疫下本地医疗系统严重超负荷,之前很多抗疫要求和规定,都要不断放松和妥协,大陆医护团队早日来港助战,减轻公院诊治压力,反而有助维持公营医疗整体服务质素,对病患和身心俱疲的本地医护都是好事。有人关注大陆抗疫所用药物,跟香港不尽相同,大陆会用一些中药治疗轻症者,但从西医角度无法证明有关草本药物可防治新冠病毒。西医中医大不同,西方眼中,中医常被当成“另类疗法”,某程度上,这是信不信中医药的问题,选择权可以留给每名病人,但既然大陆已陆续将他们推荐使用的抗疫中药供港,官方没理由不好好善用,按中医处方标准,供给愿意亦适合服用的轻症病人。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nanluecom@QQ.com
Copyright© 2016-2021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