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健:交通多元化比产业兴衰更重要
因淹水、低温、起火和行驶中发生故障等电动车问题时有所闻,单在去年,中国便发生逾两万宗因电动脚踏车而起的火灾事故,而且刚过去的严寒天气也考验了电动车的性能。苹果刚宣布取消筹备10年的iCar开发项目,转投资源到人工智能技术和扩增实境技术。其实,近年来已接二连三有汽车公司退出电动车的竞争,比如通用汽车旗下的电动车去年便停产。
欧盟将对中国电动车进口征税,美国总统拜登下令调查中国出产的智慧联网汽车带来的安全风险。综合以上几则新闻,一时之间,似乎为电动车产业带来新的不确定性。但中国企业小米仍发布最新的电动车款,泰国电动汽车亦被市场看好。我认为,也许比起个别国家或企业的电动车兴衰,更重要的是,我们想要什么样的未来交通工具,在电动车之外有什么更多更佳的选择?
《未来是什么?》作者厄里(John Urry)是已故英国社会学家,他呼吁社会科学该重新研究未来,利用公民社会、政府与复杂的系统思维,建立社会未来学和创造社会未来的能力。厄里指出,汽车系统成熟于20世纪,尤其得力于1901年发现得州油田,但建立“车托邦”却是失败的。厄里指出,汽车时代造成通勤过度浪费社区交流时间、占用城市空间、剥夺行人权利、每年造成百万人死亡、二氧化氮污染、石油经济和气候变化,他鼓励人们思考在后汽油车时代的2050年的系统可能性,比如使用氢能的快速流动城市。
《移动革命》一书的两位美国作者为新城市基金会创办人罗桑(John Rossant)和《彭博商业周刊》前记者贝克(Stephen Baker),书中提出互联网有三个阶段:1990年代的资讯数码化,21世纪头10年的智能手机,第三阶段则是逐渐由科技带着人类到处跑。他们认为,人类移动的价格将会愈来愈便宜,就像电脑硬件一样。有关移动的软件将越来越有前途,比如赫尔辛基的MaaS Global,也许会如当年同样来自芬兰的诺基亚(Nokia)一样扩展至全世界。
《移动革命》以美国加州洛杉矶为例,该市的停车场总面积是巴黎市停车场的五倍,约200平方公里,是新加坡总面积的三分之一略少。洛杉矶的问题在于二战后形成的高速公路文化,造成市内太多的汽车、公路和停车场,而这些设施可以改建成更有意义的用途。这让我想起美国篮球明星科比·布赖恩特的悲剧,他就是因为要避开塞车、追求更快捷的移动方法而乘坐直升机,却因事故与女儿一同逝去。
《移动革命》一书也提到汽车的平均寿命是11年,因此“洛杉矶的目标不是消灭汽车,而是终结由汽车主宰的单一文化,给人们更多选择”,目标是要提供人行道、脚踏车道、地铁等多重选择,让出行变得更多元、环保。
结合两本书的观点说明,在气候愈变愈暖之时,改变能源、物流和政策工具,可以提供更佳的交通对策。前者点出汽车时代造成的规划、污染、变暖和伤亡,后者则进一步提出,增加交通工具选择作为拉动改变的经济引擎,更可能改变人们的出行模式、居住地点甚至城市景观。
作者是南洋理工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