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赟:银色浪潮中的新加坡
因为长期住在旧市镇,加上自己也在迅速老去,对老龄化问题我真是感同身受。无论是日渐衰老的左邻右舍,还是组屋底层似乎一年忙到头的白事,以及《新明日报》不时出现的独居老人死在家中无人知晓的报道,都在提醒我,衰老以及死亡,是个体与国家都难以回避的重要议题。
翻检一下数据,也吓了一跳,再过三年,新加坡竟然要成为超老龄化社会了。这自然是由于本地人生活水平、医疗水平持续提高,民众寿命延长所致,但整个社会的养老压力也就骤增。
今年4月,卫生部长王乙康在国会辩论时指出,新加坡将从住房、保持活跃劳动队伍、退休保障、原地养老和良好治理这五大方面,来应对老龄化问题。在住房方面打造包容老年人的社区;经济方面提高老年就业率,以解决老年人经济问题;退休保障则推行公积金终身入息计划;在社区养老与医疗方面也都做了相应准备。这些都表明,在政府层面,新加坡已有很好的前瞻性,能够未雨绸缪,为未来发展制定可持续的规划。
新加坡进入老龄化社会有两个原因,一是人们寿命增长,老年人变多;其次是生育率连年走低,年轻人太少。生育率走低,又有两个原因。第一是年轻人由于工作压力大,生得少,不愿意生;第二个极容易被忽视的因素则是即使生,也很晚。过去人们20出头生孩子,至40多岁已有第三代。现代人30多岁开始生孩子已经是普遍现象。像我这种结婚晚,生孩子也晚的,同龄人的孩子往往会比我孩子大十几岁。这样两代下来,就比别人少生了整整一代人。新加坡今后除了鼓励多生之外,另一个被政府忽视之处,就是要通过政策调整来鼓励早生。引进部分年轻移民,填补人力短缺,也将是一项持久的国策。
进入老龄化社会所带来的经济冲击实在不小,原因还在于:目前进入七八十岁高龄的那一批人中,有很多所受教育与专业培训都受时代局限。因此有不少人在年轻时没有积累足够的公积金与储蓄。在现代经济社会中,没有钱几乎寸步难行,更何况老年人还要面对巨大的医疗与护理开销。因此,政府一方面通过津贴、免税等措施,鼓励雇主与企业聘请年长职工,也允许以组屋屋契回购计划来套现等,让低薪年长员工更为体面地度过晚年。
老年独居者会成为越来越迫切的问题。独居孤独致死方才会登上新闻,而独居去世之前的各种困难,则肯定百倍于此。由于经济发展与社会潮流等原因,年轻人单身比率依然很高,加上子女与父母并不居住在一起的情况增加,也会使独居老人成为日趋严重的社会现象。
本地人口以华裔为主,受东方文化影响,政府与民间都重视家庭观念。是以通过财政倾斜来鼓励老人与家人同住,以互相照应,依然是一项重要政策。但对于没有家庭的独居老人,只能通过乐龄公寓、公私立的老人院、社会互助来解决。前二者是将老人集中起来看护照顾,后者则是在独居情况下,以互助合作为原则,建立一个老年人的自助共同体。
因此,各种基层组织就须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政府可以给予一定资助,以形成良性互助的长期机制。像紧急专用联络热线、视频监控系统、定期探访活动等,都可以部分避免老年人孤独致死的惨剧频发。惨剧不仅是这些老人无奈晚景的缩影,也彰显新加坡社会安全网络中不小的漏洞。一个人孤独而死,那是很多人孤独生活的极端表现形式。在一位孤独死去的老人背后,还有更多不为人知的悲惨故事发生。
最后,国人即使未经历衰老,或者家中并无老人,也应该对老龄化社会的来临有心理准备。小女在上个学年曾去老年中心当义工。她也不是去做什么重体力劳动,就是给老年人做一点力所能及的服务,再陪他们说说话而已,但回家后,我明显感觉她对人生的成长与苦难,有了更为直观的认知。这种经历,或许也是我们这个社会中大多数人都应该有的。
作者是文史工作者、宗教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