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寻找台湾的独角兽企业
来源:台湾《经济日报》
经济日报社论
中国大陆长江商学院日前公布“全球独角兽趋势报告”,显示至今年6月底,美国还是独角兽企业的全球重镇,在全球1637家独角兽中,拥有近半(768家,占47%)。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大陆以394家(占24%)居次,领先欧洲(269家)和印度(87家),今年上半年中国新增的独角兽已经以24家超越美国的22家。市值前十名榜单中,中国独揽五家,美国只占三家,英国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各有一家。前十名中,四家属于金融科技领域,二家为社交媒体,电子商务、大数据、物流和航太各有一家。
独角兽企业是指市值超过10亿美元的未上市初创(十年以内)企业。这个名词是在2013年才出现的,但已成各国重视的创新创业重要指标,企图以增加独角兽企业来带动创新能量。例如,日本政府去年底提出加强初创企业培育的五年计划,配合对初创企业的投资,从目前每年8,000亿日圆提高到2027年的10兆日圆,让日本独角兽企业从六家增加到100家。
值得留意的是,对独角兽企业的各种评估会因时间不同而有差异。依据今春胡润研究院公布的资料,到去年为止的1,361家独角兽中,分布在全球48个国家,271座城市;数量最多的行业是金融科技(171家),其次为软件服务(136家)、电子商务(120家),以及人工智能(105家);成长最快的行业是金融科技、企业服务、区块链、物流、网络安全和人工智能。比起疫情前,独角兽企业分布的国家已从24国增加一倍到48国,所处的城市也从118个增加到271个,八家已进入全球市值500大企业。
遗憾的是,资料显示亚洲约拥有三成的独角兽企业,除中国大陆和印度外,东亚的韩国(15家)、新加坡(13家)、日本(六家)、香港(四家)、印尼(六家)、泰国(三家)、越南(四家)、菲律宾(二家)、马来西亚(一家)都拥有独角兽,但台湾却连一家也没有。行政院在2018年春曾发出宏愿,未来每两年要培育一家台湾的独角兽,六年育成三家,以协助台湾新创事业发展。时任国发会主委的陈美伶还表示,台湾有三家有潜力成为独角兽的新创公司,愿意用产业创新转型基金来“推它一把”。时间已过了五年,台湾可称为独角兽的只有沛星互动科技(Appier)和Gogoro,分别在日本和美国挂牌,问题出在哪里?
有杂志研究过美国的独角兽企业,发现三种特征具有高度相关:一是创业者来自美国四大名校,这可能会和家庭背景、实习机会、校园创业风气和周边投资人密度有相关;二是创办人具有科技公司经历,这可能和他们学到可规模化的成功商业模式有关;三是创办者具有创业经历和出售公司的经验。只是,这些关联性也许可以解释美国独角兽的成因,但要解释亚洲的可能不完全合适,特别是东南亚的小国新加坡和科技不特别发达的印尼、越南都有不少独角兽,应可提供台湾一些启发。
新增的独角兽多和网络的应用有关,因它可以低廉、快速地进入广大市场,急速扩大营业规模和企业价值。但这些服务要扩大市场,要不就本国市场巨大,要不就是邻近大国提供“市场准入”机会,印尼、越南、菲律宾人口都超过1亿,本身提供够大的市场规模;新加坡和周边国家有“自由贸易协定”,相互开放服务市场,故拥有可发展的腹地,但台湾呢?
当年两岸“服贸”协议中,对岸提供台湾在福建省投资“电子商务”,股权可到55%;但“服贸”迄未生效,台湾电商“网络家庭”(PChome)自然难以和拥有整个东南亚和中国为腹地的新加坡“虾皮”竞争,更别提要变成独角兽了。看来,台湾还是需要“服贸”,而且还要争取陆方更大的开放才是。否则,台湾的独角兽大梦,实在难以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