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平心静气谈“重启服贸”
来源:台湾《经济日报》
《经济日报》社论
2024台湾大选接近,选举攻防回到重大财经议题——是否该重启《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协商,包括“服贸”(《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和“货贸”(《海峡两岸货品贸易协议》)?柯文哲抛出议题之后,引发绿营围剿,侯友宜也不落人后力挺,战火一片炽热。许多台湾民众不清楚ECFA和货贸、服贸间的关系,也不明白和台湾经济有何关连;听到民进党说会将经济锁进“一中”,让400万白领工作被中国大陆人抢走,当然恐慌不已。然而,情况是否真的如此?我们平心静气来解析“服贸”。
2000年后,世界贸易组织(WTO)推动贸易自由化受阻,国际间兴起“自由贸易协定”(FTA)热潮,各国互利商谈,免除所有货品关税、开放受高度管制之服务贸易和投资。目前,东亚各经济体间基本上都有FTA,货品贸易免除关税、服务市场大幅开放;仅台湾和朝鲜、蒙古是极少数例外,台湾20年来的出口成长动能,也已落到东亚末段班,但多数民众都不清楚。
国际间的FTA,除“亚细安-中国”以外,都是货贸、服贸合为一体,并一次完成签署;且因是讨价还价的结果,所以都是“包裹表决”,没有逐条表决的。两岸ECFA目前只有“架构协议”,附带了“早收清单”,仅涵盖台湾5%的出口项目和极少的服务行业。货贸和服贸是ECFA最主要的内涵,服贸签署后搁置立院未能生效,货贸则还没开始谈,对台湾在大陆市场竞争愈来愈不利。
台湾和大陆政治对立,遭大陆针对无法签署更多FTA,已造成台湾制造业中仅高科技电子业因国际需求高涨,加上已加入“资讯科技协定”(ITA)多免关税而一枝独秀;其他制造业出口仍须交关税,加上劳动成本高,造成大量出走或萎缩,制造业结构畸形发展、缺乏韧性,对全球景气循环更加敏感。
服务业问题更大。两岸先前已相互开放劳力相对密集的服务业,像最能代表服务业的“批发零售业”、“餐饮业”等;但相对需要专业技术、高薪和高获利的银行、证券、保险、会计、设计、法律、顾问、医疗、教育、电子商务等行业,受到高度管制、难以大量进入,只能透过服贸协议,彼此开放市场,才能获得“市场准入”。
台湾服务业竞争激烈,服务业中小企业家数从“太阳花学运”前的2013年106万4000家,快速增加到2021年的128万3000家;仅仅2021一年中就有10万家服务业中小企业成立,企业规模微小,难以投资设备进行数字转型,生产力低且失败率极高,也造成薪资难以快速提升。2013年批发零售业平均总月薪落后制造业3000元(新台币,下同,约130新元),到2022年已落后达8000元。中研院院士、芝加哥大学商学院教授谢长泰最近指出,问题出在服务业平均规模太小,无力投资研发和设备提升,生产力和薪资难以提高。若和对岸签署服贸,可大规模进入大陆市场,即可扩大规模,有能力研发创新和投资设备,生产力和薪资自可快速提升。
但FTA必须“彼此”开放市场,绿营在政策上一向“守护”经济相对弱势者,加上意图和中国大陆“脱钩”,乃大声疾呼“服贸”将导致大量陆企以低薪攻台,造成大量失业。其实,台湾早已开放半数服务市场,包括批发零售业,根本没多少陆企敢来投资,因为难以和台湾竞争,铩羽而归者甚多。其实,只要在“服贸2.0”中搭配国安配套,以“总量管制”限制陆方来台人数,就可以从根本上补实“服贸1.0”的缝隙,让民众完全放心。
当年推动“服贸1.0”时,国民党因ECFA架构协议打了胜仗而轻敌,加上未能学欧美让“黑箱”稍微透光和外界“沟通”,以致因沟通不足终于引发“太阳花学运”而搁置。要重启服贸,须有周延的规划、配套,及具有执行力的政府,才能说服民众支持。台湾服务业不能继续蹉跎,“服贸2.0”可以好好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