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陈迎竹:涓涓细流 能崩泰山


 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  更新时间:2023-03-12 07:55

加减陈词

如果后进国家在教育、民主和科学素养跟不上或决定逆向而行,很可能对今日富裕国家的既有文明形成一股巨大逆流。

活在今天的人,估计很少能确切明白自己的幸运。二战之后78年来,不但大部分人类建立了自己的国家,有机会选择政府,而且处于相对和平与自由的生活条件下。这是人类史上未曾有过的情况。

当然不是每个建国后能选择自己政府的民族都过得好,但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努力下,至少越来越多人摆脱了赤贫、夭折和恶劣的生活条件,有机会活下来。至于国家内部是否稳定繁荣,牵涉的因素太多,往往和内部政治军事势力的分裂与不合作有直接关系,也涉及竞逐权力者的心态。可以肯定的是,一些认为很多后进国家内部动乱,都是美国这个境外势力在捣鬼的说法,其实都是在为当事国领袖卸责的谣言。

这样的好光景会不会快结束了?这是俄乌战争一年来很多人不断在问的。俄罗斯打破的不仅是欧洲的和平与秩序共识,更严重的是使得大国对中小国家的侵略与并吞的噩梦和恐惧感,重新回到世人眼皮底下。

俄乌战争如何结束,代表着不同意涵,但战争所催化的几个课题,或许将更深刻影响人类,却未必在当下就能为人所体会。

战争在第一时间催化了中美争霸的节奏。美国拜登政府在一届任期内,就把两个大国的全方位擂台架设完成,拳赛没有取消的机会。美国认定中国执政者具有争霸意图,双方没有共存的前景,过去40几年的友好和睦互敬互谅氛围于是全面逆转。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台湾最终没有成为战场,双方或能止于“文斗”——经贸、科技、人才、外交、金融货币市场甚至军事技术;一旦台海开战,擂台上将注定是一场淘汰赛,淘汰的程度很可能超过俄罗斯的处境。

在不久的将来,“淘汰”这个带着悲剧性质的修辞可能更频繁出现,远超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遭遇。俄乌战争加深了人们对军事科技的认知。最近,韩国就决定在前线以无人机和机器人代替武装人员,一方面解决出生率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因为技术更成熟,更能减少损失。军事和工商业等领域都在加快研发生产无人机和机器人,最新的ChatGPT人工智能面世,更是如台湾歌仔戏的名言“轰动武林惊动万教”,因为它的功能比现有的互联网科技更跃升一级。在其他科技公司更积极投入研发后,预料技术将更臻成熟,对包括科技业的很多行业会形成实质的淘汰效应。

在对俄乌战争的论述中,一些认为俄罗斯能撑得更久的理据是,它的人口比乌克兰多,能征的兵比乌克兰多。这固然是对现代战争的无知,但也确实指出人口多寡在国家发展上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同样用韩国例子就知道。去年的整体出生率首次跌破0.8,全球垫底,韩国总理形容这是“可怕灾难”,一点也不为过。目前对韩国在若干年内人口数字的预测,都没有把持续扩大的不婚人口计算在内,因此断崖式的人口减少可能会来得更加猛烈。

东亚和欧洲等先进国家普遍出现的人口萎缩现象,久久得不到解决,人口的平均年龄一再拉高,老龄化终将成为“社会中不能承受之重”。然而在另一边厢,非洲国家人口预计在一代人之内,会达到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加上其他后进国家,这一股人口增长狂潮,势必改变今日较富裕国家的人口面貌。

如果后进国家在教育、民主和科学素养跟不上或决定逆向而行,很可能对今日富裕国家的既有文明形成一股巨大逆流,不仅在人口结构上将淘汰现有的国际秩序主流,包括文明素养方面也将带来巨大挑战,显著的例子是阿富汗。这些情况可能在2050年前变得更广泛——今天50岁以下的人都可能看到这一天。不刻意接受移民的国家,如果人口本来就不多,将会在加速的萎缩中逐渐变得不重要。

这种全球人口大洗牌和大淘汰的现象,会怎样冲击文艺复兴以来的世界文明,不易预测。往好的方面看,如果新兴人口大国能在相当程度上,认可并融入现有国际体系所信奉的价值,现状或许能延续;如果有不同或逆反的价值体系要逐步取代现有的,则在拉锯与争夺过程中,世界会进入漫长的动荡与面对可能的淘汰赛。

比较悲观的发展则是,新兴的人口群体发展出自身依循宗教或其他意识形态为基础的道德价值体系,并且意图根据人口优势取代或淘汰现有文明的价值观,或快速扩大自身影响力;甚至一些群体未必具有什么价值观,而仅仅是立足于改善生存条件和取得权力的欲望,乘着逆淘汰的巨流而下,冲击很多既有的传统和细致文明,后者则因为数量上越来越不重要,面对存在与消失的抉择悲剧。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人类必须根据人工智能的指引,选择生活与工作方式,就像今天的人根据广告选择饮食和生活一样。然而人工智能的发展,主要源于现在的发达国家,只要AI不发生自我进化到不可控,或出现不可预见的道德缺陷(例如对人类撒谎、误导人类),它们内置的价值系统,应该不至于会颠覆现有秩序,则文明的延续与世界秩序的维持,应该还有希望。

虽然很少人经历死生契阔或颠沛流离的世纪悲剧,但这代人所见证的却是诸多范式的转移,亟待适应,也包括文明存续的路径挑战,就像身处文艺复兴或工业革命时代的欧洲人,或明治维新时代的日本人。

面对那样的巨变,内心的体会或许是辉煌、激昂、亢奋、快乐;或许是痛苦、难耐、挫折、压抑;更可能是五味杂陈。无论明显或隐约,一定都能感觉到,这就是一个大时代。

(作者是《联合早报》高级评论员 tanet@sph.com.sg)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nanluecom@QQ.com
Copyright© 2016-2021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