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能端:“催生”的觉悟
众声道
有关人口或生育率的新闻,似乎总与“好消息”沾不上边,感觉最近这种情况更甚。例如中国从年初就证实人口出现60年来的首次萎缩;韩国上周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反映,在20岁至34岁的韩国女性中,仅有4%认为结婚和生育是必选项;在本地,去年的居民整体生育率降至历史新低,只有1.05。
正因如此,前阵子在《经济学人》杂志中看到的两则报道,对我而言不仅吸睛,也引发思考。各国现在面临的人口挑战看似难以逆转,但其实有利因素并非不存在。
其中一则报道聚焦以色列的生育率情况。1960年至1990年,以色列犹太人的生育率从3.4降到2.6,如今回升到3.1。虽然这个趋势和极端正统派(ultra-Orthodox)犹太人的增加有直接的关系,但世俗犹太人(secular Jews)也育有较多孩子。
报道的推论之一是,相较其他类似的富裕国家,以色列祖父母更多地分担照顾孙子的工作。有调查显示,年龄介于25岁至39岁的世俗犹太母亲当中,有高达83%的受访者表示,她们在育儿的过程中得到父母或家翁家婆的支援。在德国,这个比率是30%。
另一则专题报道从两大趋势,探讨祖父祖母的重要性。首先,人们越来越长命,全球预期寿命(life expectancy)从1960年的51岁增至72岁。第二,家庭人数越来越少,女性一生中生养的孩子从五人掉到2.4。这表示健在的祖父母和孙儿的比例正逐步增加。
报道剖析了祖父母参与育儿过程的利弊,得出的结论是,孩子在成长期,有父母以外的成人陪伴,还是较理想的。
身为一名在职母亲,我的深刻体会是,政府增加育儿补贴、陪产假、缩短申请组屋的等候时间、优化学前教育和灵活工作制等,都有助创造亲家庭的大环境。但年轻夫妇未来究竟生不生、生几个,极可能日益取决于有没有足够的家庭支援;尤其是想在生了孩子后,继续在职场冲刺的女性,这更是关键。
和上一辈相比,女性迟婚已成趋势,生孩子的年龄也相应提高。当她们认真考虑是否要生育时,很可能正好处于事业上升期。即便部分的教养责任,可以外包给托儿所和学校,但每日的照料琐事,仍需要许多协助。有能力者或能聘请女佣,但如今又有多少家长能放心让女佣全权照顾孩子?
若寄望已婚子女能孕育下一代,父母或都要有一定的觉悟,就是晚年生活不可能全然无拘无束,得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孩子最牢靠的后盾。每个家庭不同,个人健康状况不一,到底要在孙子成长的过程中扮演多大的角色,因人而异,但重要的是要和子女开诚布公地讨论,达到共识。
或许有乐龄读者看到这里会觉得愤愤不平。为孩子忙碌了大半辈子,到了可以开展第二人生的阶段,还是不能自由自在。可退一步想,虽然会累一点、烦一点,却能有儿孙常伴左右,不也是天伦之乐?
老实说,我也憧憬三个儿子成人后,可以毫无后顾之忧地投入工作或培养新的爱好。若孩子未来要我帮忙照看孙子,我会犹豫吗?为了让媳妇能安心打拼事业,我会提前退休吗?我想,人生总不能没有妥协,只要理清孰重孰轻,应该不难抉择。
(作者是华文媒体集团青少年受众工作群总编辑 nengduan@sph.com.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