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郑真:被西方媒体误读的中国防疫示威


 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  更新时间:2022-11-30 10:15

来源:香港01

作者:郑真

近来几乎所有欧美主流媒体在报道中国新闻时优先关注的都是抗议示威。从北京亮马河示威到上海示威,再到武汉成都南京等地高校的示威,似乎中国已经水深火热,街头运动风起云涌了。这样的传媒报道刻画的印象并不符合事实。

游行示威在中国大陆的存在感和传播度几乎为零。社交媒体和官方主流媒体没有任何的报道。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发生了抗议示威。这和中国的舆论管控密不可分,而这也造成一个结果,那就是中国社会仍然是稳定的。抗议能够产生的影响非常有限。

欧美主流媒体的报道重点突显了示威民众对“新闻自由,言论自由,不要封控要自由”的诉求。

据笔者对北京上海等地学者以及民众的采访,中国国内反对地方政府层层加码、一刀切防疫的声音确实是存在的。民众的诉求大多是要求落实中央20条政策,而超出疫情范畴之外的政治抗议,并不普遍存在。大陆民众对中央政府的信任和支持并没有改变,不满情绪更多针对的是地方政府以及采取附加封控措施的社区居委会。

中国大陆对于大规模核酸、建设方舱、封控社区等严格限制社交距离的防疫政策出现了普遍的讨论声音。有呼吁放开的,也有坚守封控的。有将世界盃期间他国民众狂欢和大陆封控作对比的,有讨论长期戴口罩会否引发肺部结节的,还有呼吁彻查核酸造假的。诸多声音纷繁复杂,不一而足,并没有定论。

防疫三年多来,收入下降的一些民众确实对防疫政策意见颇大。但这些不满更多停留在情绪层面,几乎没有发酵为政治抗议的空间和可能。因为底层民众在政治表达和实现上能力有限,中产阶级更关注个人利益和权益受阻,寄希望于调整远大于颠覆,上层既得利益阶层从长远审视中国的发展更多持观望的心态。

目前,中国北京上海新疆等地方政府在贯彻20条措施上着墨颇多,相关争议引发的政策调整事实上正在进行。中国政府纾解民众不满情绪的努力未来可能会化解民众焦虑。

欧美媒体将防疫不满情绪归结为政治抗议和对官方的不满,带有一定的偏见和狭隘性。在示威游行随时可能爆发的欧美社会,示威被政治化是常见的,以欧美示威的惯性审视中国示威,造成的结果就是错误认为示威在中国很重要,很了不起,很严重。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nanluecom@QQ.com
Copyright© 2016-2021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