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社论:马国大选结果反映政治大势


 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  更新时间:2022-11-21 07:56
社论:马国大选结果反映政治大势

一如多方在选前所预测,在11月19日投票的马来西亚第15届大选,无法产生单一政党或联盟赢取简单过半的112席以组织政府。最大在野阵营希盟获得81席,国盟意外赢得比预期更多的73席,由巫统领导的国阵则以30席惨败收场。面对悬峙国会,希盟和国盟得争取东马砂盟(22席)与沙盟(六席)的支持来组织政府。尽管没有稳定的执政多数,马国选举结果还是反映了几股政治大势,有助于观察未来的发展动向。

巫统在2018年大选被推翻后,因2020年的“喜来登事件”导致的一系列政治动荡而恢复执政地位,但是党内却分裂为官职派和官司派,内斗不休,没有机会好好反省2018年下野的教训,积极改革党内腐朽的权钱政治和裙带文化。这次大选的惨败,显示马国选民明确唾弃巫统所代表的贪腐政治。同样遭选民惩罚的,还包括引发至今政治乱局的“喜来登事件”始作俑者。国际贸易与工业部高级部长阿兹敏败选;前首相马哈迪因得票率不足,失去按柜金,所领导的祖国行动阵线和斗士党全军覆没。

马国18岁自动登记选民制今年1月16日正式实施,约580万名18岁以上国民自动成为选民,当中约120万是18岁至20岁的年轻人。选后分析认为,他们对巫统不满,可又担心马来人权益遭侵蚀,因而转投主张马来人权益的国盟,乃至高举宗教身份认同的伊斯兰党。伊党获得史无前例的44席,成为国会最大党,而且还走出传统的北马和东海岸,在华人居多的槟城和符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先进国”标准的马六甲都有所斩获。伊党下来会如何影响马国的世俗政治,值得仔细观察。

数百万名首投族的政治表达,部分呈现为对旧政治文化的否定。除了巫统和国阵的失败,97岁的马哈迪以按柜金被没收的耻辱下场,终结一生多姿多彩的政治生命,以及85岁的巫统元老东姑拉沙里,以163票的微差失去了连续担任48年的国会议席,都象征了马来政治格局的大洗牌,以及自2018年“变天”大选后马国政治变革的延续。

国盟和伊党的大胜,则是本届大选的另一重大主题。马来选票一方面唾弃巫统和国阵所代表的腐败,另一方面支持主张种族和宗教认同的国盟和伊党。代表马来人权益的巫统,传统票仓多集中在乡村选区;提倡多元主义的希盟所获得的马来选票,则主要来自城市中产。马来选票的城乡对峙,可能成为主导今后马国政治发展的动力之一。对于非马来族群,这会加重他们在政治上被边缘化的焦虑。

半岛马来选票延续巫统下台后的分裂状态,甚至进一步碎片化,使得东马政治势力左右马国权力分配的“造王者”角色得到强化。由于国盟和希盟都公开表示不准备与对方合作组织政府,双方如今都得争取砂盟与沙盟的支持。因此,东马政治人物不但很可能会在下届政府里,担任包括副首相在内的更多更重要内阁职务,两州从联邦政府争取更多自治权的概率也会大幅提升。

虽然在疫情起伏中举行大选,一些选区也因为季候风暴雨影响了投票,但大选过程基本波涛不惊,在几乎所有选区都出现多角战的激烈竞争下和平顺利举行,没有发生重大争议,展现了马国民主政治日渐成熟的一面。马国选民用选票集体表达了对贪腐政治的唾弃,但也无法割舍种族特权,选后又出现悬峙议会,一时无法组织政府,显示马国民主政治改革进程还在艰难地推进。新一届政府在成立后如何回应民意,将影响马国政治今后的发展。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nanluecom@QQ.com
Copyright© 2016-2021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