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宪容:今年中国经济增长前景暗淡
IMF预测中国GDP可能下行到3%,主要理由有二:一是防疫封锁措施;二是房地产危机;但应该还有科技平台企业全面收缩。
易宪容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不久前公布的《世界经济展望(2022年至2027年)》报告预测,由于中国进一步采取防疫封锁措施,且房地产危机加深,202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可能下降到3.3%。如果预测有一定的准确性,今年中国GDP增长是1978年以来第二低,仅好于冠病疫情严重冲击的2020年的1.9%。这几天不少财经记者都在问,今年中国GDP真的会跌到3%吗?答案是很可能。因为,当前经济形势比2020年还要差。
由于防疫封锁及三大因素叠加(需求萎缩、供给冲击和预期减弱),今年第二季度开始,中国经济就出现急速放缓,有些行业甚至出现断崖式下滑,导致第二季度增长只有0.4%。中国国务院推出一揽子稳增长刺激政策,6月经济下行的态势有所缓和,但7月份又回到原点,经济数据远逊于预期。
尽管出口是个亮点,但进口则十分疲弱,内需不振,投资缺乏动力。对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社会消费,除了汽车销售由于政策支持一枝独秀外,其他都乏善可陈。房地产销售负向增长态势更严重。社会需求的萎缩,工业增加值同样暗淡,近半数行业为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除了政府基建稍微好一点外,其他投资都动力不足;房地产投资负增长还在继续,达到6%以上。
更严重的是,这些数据所拼构出的中国经济形势图像,可能还只是表象,背后的问题可能比由数据所显示的更多。比如房地产市场,2021年还是在莺歌燕舞之中,商品房销售额还在创历史新高,但当政府监管者对开发商的融资行为进行规范时,立即引发开发商的债务危机,导致住宅销售的急剧下降。
又比如,中国A股42家上市银行股,2021年累计净利润高达1万9188亿元人民币(约3892亿新元),占4185家上市公司利润的38%。尽管银行股获利丰厚,股息也高,股价却长期低迷,而且到2022年8月8日,有37家银行股价跌破净值,占比达88%。原因何在?主要在于投资者长期不相信中国的银行所公布的财报和坏账数据。也就是说,当前中国经济形势,政府公布的数据一直在强调风险可控,下半年稳增长可行,但当某些公司及行业问题暴露出来时,却都是防不胜防的。
IMF预测中国GDP可能下行到3%,主要理由有二:一是防疫封锁措施;二是房地产危机;但应该还有科技平台企业全面收缩。一年多来,疫情防范的动态清零政策,不仅导致不少地方企业生产突然中断、供应停止、物流不畅、居民消费急剧下降,而且改变了居民生活方式、企业及市场预期。比如,目前不少城市居民一星期做两次核酸,不仅增加生活时间成本,也让许多居民逐渐退出以前的消费场所及市场。这自然会导致消费急剧萎缩。
为了自保,许多地方政府的防疫措施更层层加码,极大增加物流和人流等种种障碍。资源不能够流动,经济交易及增长就无从谈起。当这些行为进一步成为企业及居民的市场预期时,各种活动就会全面收缩。比如最近海南及西藏防范疫情的隔离事件,可能导致许多居民在短期内没有意愿再出外旅游。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国内的酒店及餐饮业、旅游服务业、航空运输业等行业不仅无法复苏,还可能进一步下沉。
其次,对于以房地产为主导的中国经济来说,从2016年开始,GDP增长在逐渐放缓(2016年GDP增长为6.4%,2019年为6.1%),但房地产及建筑业(建筑业有60%以上为住房建筑)占GDP构成的比重却越来越高。比如,两者的构成占GDP的比重从2010年的12.3%上升到2020年的14.5%。这不仅意味近几年房地产增长速度远快于GDP的增长速度,也意味着中国对房地产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所以,房地产下行的冲击是巨大的。
今年以来,中国房地产市场投资及住房销售都出现严重负增长。1月至7月住宅销售负增长达到31%以上,需求急剧萎缩。对以往以投资需求来全面推高房价及保持泡沫繁荣的市场来说,只要房价下跌,只要投资者购买住房不可能赚钱,或房价只涨不跌的神话破灭,投资需求就会立即退出及快速萎缩,甚至严重负增长(即投资者把手中的二手房大量抛出);7月份爆发的“烂尾楼停贷事件”,更是强化了市场预期的全面逆转。政府提出“保交楼”部署,以及地方政府五花八门的救市政策,如果能让房价逐渐回归到消费者有支付能力的水平上,让住宅消费需求逐渐释放出来,房地产市场才可能重新启动。如果这样,又可能导致严重的负向恶性循环。这当然是政府不愿意看到的。因此市场将维持一个较长时间的僵持状态,危机短期内难以化解。
再次,近10年,数码经济成了中国GDP增长另一个主要引擎。2020年中国数码经济规模占GDP比重已近四成,对GDP贡献率近七成。但2020年下半年开始掀起的对平台企业反垄断及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的政策,使得数码经济及平台立即快速收缩,资本无序扩张转化为无序收缩。这不仅导致大型科技平台企业的股价暴跌(比如美团股价从2021年初高位到今年8月10日,累计下跌63%,市值蒸发超过1.7万亿港元)、业绩全面下降(比如腾讯2022年第二季收入同比负增长3%,这是公司上市以来首次出现营业收入倒退)、企业规模收缩、投资急剧减少及裁员潮四起等,更是改变平台企业的预期,行为模式将发生较大的变化。这一来,会全面减弱数码经济或大型平台企业作为经济增长引擎的动力,对中国GDP增长冲击与影响是严重的。
作者是中国青岛大学教授及金融财富管理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