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下行税收不足 中国多地非税收入却大幅增加
中国经济下行拖累税收增长,但多个地方政府的非税收入却大幅增加,部分省份增幅甚至超过30%。地方政府通过税收以外的手段获得更多收入,引发民众担忧罚款增多;中国媒体则提醒地方政府,莫患上“非税收入依赖症”。
中国财政部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下降2.8%;其中税收收入下降5.6%,非税收入却增长11.7%。
在地方上,非税收入的增势更为显著。据《联合早报》统计,目前公布今年上半年非税收入的16个省级行政区中,有14个非税收入同比上升;其中六个省份增幅甚至超过20%,分别是江苏33.1%、重庆31.2%、吉林30.2%、青海28.4%、新疆27.3%,以及山西20.2%。
本报还发现,在税收下滑的11个省份中,近一半非税收入显著增长。例如江苏、青海和山西,上半年税收收入分别下滑5.5%、14.8%和20.4%,非税收入增幅则均超过20%。
同时,非税收入增长幅度普遍超过税收下滑幅度,例如辽宁上半年税收下降0.3%,但非税收入增加19.9%;湖南税收下降0.7%,但非税收入增加了17.6%。
另外,非税收入在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的占比也在增加。据经济观察网统计,在公布分项收入的省份中,仅重庆、陕西非税收入占比下降,北京、天津、贵州、云南等13省份非税收入占比上升,福建这一占比更是高达42.3%。
非税收入和税收共同构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一般来说,税收收入占比越高,反映财政收入质量越高。
常见的非税收入包括政府性基金收入、国有资本收益等,也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和罚没收入,因此经常会与乱罚款、乱收费问题联系起来。加上非税收入往往缺乏透明度和预期性,也有观察人士认为,地方政府可能将税收不足的压力转嫁给民众和企业。
今年发生的典型案例,包括6月多家上市公司被要求补税,甚至“倒查税收30年”;本月山东一地方市场监管局在谈及罚没金额时,更出言“扶持一个企业我没本事,干垮一个企业太简单了”,引发舆论哗然。
《经济观察报》上周发社论称,一旦患上“非税收入依赖症”,地方政府可能就会把心思花在各类行政收费、罚款、腾挪各项国有资产上,“更有甚者,还可能动用各种行政干预手段设租寻租”。
对地方非税收入大幅增长,中国官方已表现出警觉。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明确提出,“规范非税收入管理”;中国总理李强本月在国务院会议上强调,对乱检查、乱罚款等问题要及时制止和纠正,以良好营商环境促进各类经营主体创新发展。
学者:非税收入增长不能仅归因于罚没收入增加
中国经济学者、辽宁大学特聘研究员陈波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指出,非税收入的涵盖面非常广,其中包括许多尚不完善的地方。但由于官方未披露具体数据,因此只能推测非税收入增加的原因。
他说,其中一个可能是市场严管导致罚没收入增加,这种现象在一些地方肯定存在,但缺少数据计算出罚没收入在非税收入中的占比。
陈波说,第二个可能是国企营收缴纳增加。不过他认为,在整体经济发展比较疲弱的情况下,如果国有企业、国有资本缴纳的份额反而上升,“可能并不是一个非常好的一个现象”。
他指出,非税收入增加比较好的一个可能,是国有资产盘活,即把长久未利用的国有资产放到市场上,让它们产生更高回报。“这种方式能为非税收入提供一个增量,是目前大众所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