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官媒:物价稳定并非通货紧缩
中国6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走弱,对此,官媒发表评论称,物价稳定并非通货紧缩。
《经济日报》星期三(7月19日)发表署名“金观平”的文章称,今年以来,国内物价持续低位运行,引发了关于中国经济是否陷入通货紧缩的讨论。
文章称,通货紧缩一般具有物价水平持续负增长、货币供应量持续下降等特征,且常伴随经济衰退。当前,中国宏观经济稳步恢复,广义货币保持较快增长,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人民币各项贷款分别同比增长11.3%、9.0%和11.3%,均处于高位,与历史上的典型通缩存在明显差异。
文章写道,今年以来,CPI同比涨幅震荡回落,7月份可能还会下行,这是需求恢复时滞和基数效应导致的阶段性现象。中国货币条件合理适度,居民预期稳定,随着政策效果不断显现,供需缺口将进一步弥合。加之去年同期高基数因素逐步消除,价格涨幅将逐步回归合理水平。
文章称,去年以来,中国出台了一揽子稳经济政策措施,但投资扩张向最终消费的传导需要一定时间。疫情期间,居民收入普遍受到影响,也存在一个“补”储蓄的过程。相关数据显示,去年出台的支持性金融工具已逐步形成实物工作量,预计后续将进一步提升居民部门收入。
文章称,虽然短期内物价出现一定程度下行,但并不意味着中国进入了通缩阶段。强大的制造业基础以及近些年稳健的货币政策,为实现物价稳定奠定了中长期基础。
文章最后写道,接下来,要用好现有货币政策空间,保持货币条件与经济潜在增速和物价基本稳定的要求相匹配,兼顾好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同时,也要看到目前存在有效需求不足等问题,要着力稳定市场预期,增强全社会经济活力,提高居民收入和消费能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增长。
中国国家统计局7月1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6月份,CPI同比增速从5月的0.2%降至零。扣除波动较大的食品和能源价格,6月份的核心CPI同比上涨0.4%,涨幅比5月回落0.2个百分点,显示商品和服务需求低迷。
有分析认为,价格普遍下降可能进一步打击中国国内本就脆弱的信心,使经济陷入需求疲软与价格下跌相互作用的恶性循环,通货紧缩的风险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