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察:穿不下衣服的中国女人
一名15岁中国女孩因为过度减肥患上精神性厌食症,去世时体重不到25公斤。一个纪录片中的案例,最近让女性身材焦虑再次成为中国社交媒体上的热议话题。
纪录片中,这个女孩为了减肥,将近50天没有吃东西,身高165厘米,体重却只有24.8公斤,被家人送医时已重度营养不良,呼吸衰竭,失去意识,经过十多天的抢救最终还是不幸离世。
这件事经媒体报道后,星期三(5月24日)登上微博热搜榜,中国网民纷纷为这条年轻生命的流逝感到惋惜。
仅仅两天后(5月26日),又有媒体报道称,杭州一名22岁女生,因为被男友说太胖而开始疯狂减肥,从55公斤的标准体重一度减到27.5公斤,同样被诊断为精神性厌食症。幸运的是,这名女孩经过两个多月治疗,得以重返校园、开始新生活。
厌食症是一种进食障碍,患者体重异常偏低、严重惧怕体重增加以及存在对体重的扭曲认知;有研究称,厌食症是死亡率最高精神类疾病。接连两起过度减肥产生极端结果的案例,让中国舆论再次聚焦年轻女性身材焦虑的问题。
《中国新闻周刊》的官方微博星期三发起“什么加剧了身材焦虑”的投票。截至星期五,参与投票的5万8000名网民中,有2万8000多人认为是“白幼瘦”(白皮肤、幼龄态、瘦身材)的审美观导致,还有1万2000多人认为是因为存在“世界对瘦子更友好”的畸形观念,两者相加占到了七成以上。
上海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科主任、进食障碍诊治中心负责人陈珏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以瘦为美”的审美潮流正深刻影响青少年群体,社交平台上“A4腰”、“好女不过百”等减肥相关话题的不断出现和传播,使青少年争相模仿,甚至产生“过度的身材内卷”。她也提到,近几年厌食症患者群体逐渐呈现低龄化趋势,甚至13岁以下的人群明显增多。
不知何时、如何兴起的“白幼瘦”畸形审美,也让网民在抨击时目标并不完全一致。有些评论认为,这是古代封建糟粕和男权社会对女性的枷锁;也有网民认为,这样扭曲的审美是女性群体自己“内卷”出来的,认为她们太过在意外界评价而不懂自爱。
有趣的是,除了社会上畸形审美和观念外,还有8000多名网民在投票中认为,是“商家衣服尺码越做越小”加剧了女性的身材焦虑。
投票帖子下的热门评论中,有网民贴出一张成人女装M码上衣与童装110码(即适合身高110cm左右儿童的尺码)上衣的对比图,两件衣服看起来几乎一般大,甚至成人那件还要更短一些。
越做越小的衣服:畸形审美与身材霸凌
初见这样的对比,很多人可能会诧异:难道是中国女性的身材内卷,到了瘦到需要穿童装一般的尺码了吗?
答案并非如此。根据2022年公布的第五次中国国民体质监测公报,20至24岁的中国女性平均身高160.6厘米,平均体重55.7公斤,平均腰围72.8厘米;25至29岁的女性平均身高则是159.8厘米、体重56.7公斤,腰围74.4厘米。而身高在110厘米左右的女童,体重不过20公斤上下,胸围也只有50多厘米,完全没有可比性。
可从社交媒体上网民的分享来看,女装尺码小如童装,似乎是一个普遍现象。
有网民称,身为身高163厘米、体重42公斤的瘦子,试穿网购的S码连衣裙时,却将拉链挤爆。这条吐槽在用户以年轻女性为主的“小红书”平台上,获得了1万2000多个点赞;4000多条评论中,不乏网民留言表示有相似的经历,而体重在50公斤左右的网民,基本都得穿L码甚至更大的衣服。
如果说普通人的例子不够直观,当官方身高169cm,体重51公斤的女星张馨予,本月也在微博上吐槽穿不下某成人品牌的大码衣服时,大家恍然大悟:连最卷的女明星都被“卷”进去了,一定是衣服尺码而不是人的问题了。
于是,网民开始翻看电商平台上的服装尺码表,并发现L码衣服中,胸围不超过90厘米、腰围不超过70厘米的品牌不在少数,甚至有部分品牌的最大码,也没有超过这个数据。这意味着,拥有平均身材的20多岁中国女性,都无法穿上这些品牌的衣服。
也有网民翻出了多年前的衣服,称还能穿下当年的S码,却穿不上现在的L码;更夸张的是,有人贴出的同一品牌去年和今年尺码表的对比中,出现同一个尺码一年内缩水10厘米以上的情况。
以上种种可见,女装尺码缩水的情况确实存在,且绝非少数案例。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旗下的《中国妇女报》星期四(5月25日)发文,批评女装尺码越做越小,是在推崇瘦到极致的审美、“缩水”本该多样的穿衣自由,是无言中对女生的一种“身材霸凌”。
文章也直接批评了“故意贩卖身材焦虑的商家”,指他们以牺牲顾客健康为代价,一味迎合畸形审美,用越做越小的尺码去桎梏审美、误导消费者,终会被时代和觉醒的顾客所抛弃。
许多网民和女网红也社交平台上发帖,批评商家的这种行为,希望女性不要受这些离谱的尺码影响,产生身材焦虑。但在“白幼瘦”审美成主流、身材内卷下探至青少年的社会中,这样的批评和劝诫,究竟能起几分作用呢?
当女装开始省布料
同样是追求“白幼瘦”审美,但女装的潮流为何会从几年前宽大、衬得人娇小的“中性风”“男友风”,变成如今堪比童装的“辣妹风”,却是个未解之谜。
有人认为,是以穿衣大胆的韩国女团为首的娱乐圈带起了这个风气;也有人说,这是“穿衣自由”过了火、走歪了路;甚至有人猜测,商家把衣服尺码做少做小,是为了节约成本、省布料。
这个理论乍一听似乎颇有道理:对服装厂家来说,尺码种类越多,所需要承担的库存积压风险也越高,而这样的风险对于小体量的网店来说难以承受,所以会有商家选择减少尺码,甚至将均码服装伪装成尺寸相差不多的大中小码出售。
界面新闻还引述服装行业从业人员称,服装批发市场的一些中低端定位商家的尺码,会普遍偏小一码,这样同样的布能做出来的衣服就更多,在批发走量的情况下,剩下的利润也相当可观。该从业人员甚至认为,小一码的衣服穿不下也没关系,“当衣服都集体变小,大多数消费者只会反思一定是自己还不够瘦”。
有网民调侃,100年前美国经济学家提出的“经济越好、裙子越短”的“短裙效应”概念,套用到中国市场正好相反:现在经济疲弱,商家为了省布料,女人的衣服越做越小了。
虽说人们衣食住行与观念上的改变,与整体经济脱不了干系,上述解释还是牵强得很。女装尺码的缩水,令人迷惑不解,更令人百思不解的是,这股推崇瘦到极致的风气竟让扭曲的审美裹挟了社会,以至于普通的女子买一件合身的衣服都成了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