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中国各地招商大战渐显形式主义 官媒发文警告


 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  更新时间:2023-05-26 08:11

中国各地年初以来的招商大战,被官媒发文警告。新华社下属的《瞭望》新闻周刊5月中旬发表文章,指当前招商引资存在形式主义、急功近利等问题,有的地方政府盲目“拼优惠”,为长远发展埋下隐患。

文章称,个别地方政府连土地、环境等要素指标都不清楚甚至不具备,就外出招商;个别地方明知项目落地困难,还要想方设法去签约,把招商的初衷跑偏了;为迎接络绎不绝的招商团队,少数东部沿海地区企业甚至专门成立招商办,增加了企业成本。

地方政府发布的一些优惠政策让招来的企业变成“吞金兽”。中部地区一位县委书记说,当地有个项目是“一任招商、三任帮扶”。过去招商时,时任县委书记开出了税收返还、财政奖补的条件。很快,一个投资数十亿元人民币的项目落地,政府承诺连续五年给予优惠。项目落地后,对当地财政没有贡献,还要拿出大量奖补资金。

在多地竞相招商的背景下,一些地方提出“拎包入驻”,开出大量优惠条件,但企业可以拎包来,就可以拎包走。尤其是一些平台经济项目落地没有任何代价,实际业务发生地和企业注册地是两张皮,哪里优惠政策多就去哪里。由于地方政府顾忌到这类平台出走后留下的GDP窟窿,只能不停地用优惠政策来安抚企业,赔本赚吆喝。

央视《焦点访谈》5月初报道,安徽省淮南志高文化科技动漫产业园曾经是当地政府在2010年签约的重点招商引资项目,计划总投资100亿元(人民币,下同,约20亿新元),一度被视作淮南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最终因资金链断裂烂尾,早在2013年底就无限期停工。

学者:招商大战导致不少问题出现

有区域经济学者对《联合早报》分析,中国走出冠病疫情后,产业投资被各地政府当作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但在经济下行的背景下,有实力的投资方往往谨慎观望。面对“僧多粥少”的局面,地方政府的招商推介变成了招商大战,导致不少问题出现。

一位在县级财政部门任职的干部对《联合早报》说,疫情三年导致地方财政吃紧,招商引资团队外出,衣食住行、接待费用等给当地财政增加了不少负担。有的团队为了完成考核指标,把一个大项目拆分为若干小项目,招商引资没有实际成效。

某市发改委从事招商引资工作多年的白天(化名)介绍,一些招商引资团队看似规模庞大,但在项目可行性分析、谈判、签约等环节都缺乏专业性,外出招商只追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数量和投资额,忽视项目的可行性。有的招商团队没有明确任务分工,即便签约项目可行,后续各个环节也缺乏协调监督,协议只能长时间停留在纸面上。

据白天了解,有的招商团队会向企业承诺可以代建厂房、代买设备,但这些承诺已超出了政府部门职责范围;有的招商团队向企业承诺提供不规范的税费优惠政策、与税收挂钩的财政奖励等,影响了市场公平竞争。

在疫情后“拼经济”的大氛围中,中国各级地方政府纷纷加入招商引资行列。据不完全统计,今年至少已经有海南、福建、上海、广西、云南五个省份的省委书记或省长率代表团赴境外举行推介会。

有的省份还列出了招商引资的具体目标。据福建省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意见》,2023年到2025年,福建省级重大招商活动集中签约项目总数将超过300个,总投资超过8000亿元。引进10亿元以上项目150个,50亿元以上项目30个,100亿元以上项目10个,力争到2025年累计引进世界500强项目240个。

面对各地的招商热,中国国家市场监管总局5月12日发布《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征求意见稿)》,主要规范税收、社保费、财政奖励、补贴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有分析认为,这对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中出台某些不规范优惠政策或将起到一定的遏制作用。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nanluecom@qq.com
Copyright© 2016-2023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