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企业须提升竞争力自强不息
本地企业如何充分发挥市场化的经营能力与创意,让自己壮大或维持长期运作,是所有经营者最重要的功课。作为自由经济体,新加坡企业不仅要面对本地市场小的局限,也要面对国际资本的挑战,从邻里商店到各领域已有规模的业者,都必须发挥前人长袖善舞的精神与智慧,不能长期依靠政府支持存活。
副总理兼财政部长黄循财上周在宣布11亿元援助配套给个人和家庭后的记者会上指出,本地企业不能永久靠政府补贴,而是必须调整自身的商业模式,确保运作可以持续,可以创造盈利。重要的是企业必须持续转型重组,聚焦做到更有效率和生产力,提升价值。黄循财去年10月在解释当时的援助配套为何没有针对企业的措施时已经指出,企业必须作出调整,检讨运作和转型,提高能源效率,善用人力资源等。他提醒企业应该意识到人力紧缩和高能源成本可能是未来的新常态。今年3月出席《联合早报》财政预算案商业论坛时,他对商界代表的回应也同样是,政府无法长期帮助企业抵消土地、能源和人力三方面的成本。他当时指出,这就是企业必须接受的“硬道理”,必须转型、自动化或走出国门开拓新市场。
私人企业是自由经济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从税收、就业到创新,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社会保持运转与活力。这也是政府在疫情期间为何要大力支持企业存活的原因,那是避免大规模倒闭和失业的救急甚至救亡手段,但对政府资源耗费极大,显然不可持续。政府资源有限,补助中低层民众方方面面的生活所需,为老龄化社会提供医疗需要,为少子化社会提供更多托儿与幼教设施,满足家长,以及维持坚实的国防力量等等,这些都是更重要的社会共识,也是长远而必须耗费巨大的措施。
政府向来有各种支持本地企业的计划,但如今总的方向是协助有意愿提升的企业提高生产力和效率,做大做强。这些计划包括节能津贴、企业融资计划—贸易贷款等等。然而,企业经营者无论大小,终究必须自行评估业务的可行性、风险和盈利。新加坡市场开放,外来投资和跨国企业会形成挑战,但也为我们带来税收、就业以及技术和经验。从本报参与主办的金字品牌奖的遴选过程可知,有创意的本地企业越来越多,完全有能力在国内外市场竞争,这些企业同样面对成本上涨的压力,但任何补助都只能是过渡性的。本地小型和微型企业(小店家)如果有心跟上数码化潮流,利用电子商务、品牌建立和改善服务等手段拓展市场,是有机会站稳脚跟长期经营的。
节节攀升的经营成本是本地企业要面对的现实,一些年迈的邻里商铺经营者在成本考虑下,或后继无人,必须结束营业无可厚非。另一些企业可能不打算改变运作方式,在经济转型大潮中掉队,也不可避免。政府的预算案和资源分配的重点更多在于帮助企业做强而不是维系生命,这个方向是正确的,也合乎一贯扶助和支持本地企业的政策脉络。生生不息的本地企业是壮大新加坡经济体的根基,企业主本身必须培养坚毅精神,善用人才,有效管理,就像本地早期辈出的企业家,事业扩大到东南亚甚至更远的市场,凭借的是远见、经营手腕与创新实力而不是补贴。企业拒绝养成依赖政府的思维,展翅高飞,才能舞出最傲人的姿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