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正视生育率下降挑战
国家人口及人才署9月29日发布的《2023年人口简报》发现,2022年全年出生的公民婴孩有3万零429个,比前年少4%。居民整体生育率只有1.04,为历史新低点。生育率不足非但同新加坡人口老龄化息息相关,也涉及国家长远的前景,国人必须更加重视。虽然政府至今已经推出不同的政策,包括更多财务奖励、法定父母育婴有薪假、改善托儿服务、鼓励三代同堂等等,但效果不如预期。如何扭转生育率长期下跌的趋势,必须集思广益,通盘考量。
生育率持续下跌几乎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不只在类似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和经济体发生,很多中等收入国家如巴西、泰国等的整体生育率,都已经低于人口替代水平;人口大国印度的整体生育率也在2021年跌穿2。伊斯兰世界同样面对类似挑战,49个主要伊斯兰国家的平均生育率,从1990年代的4.3下跌到2010年代的2.9,而且未见改变的势头。如今唯一没有碰到这个问题的地区是撒哈拉以南非洲,整体生育率还维持在5左右。
生育是个人人生选择,必须予以尊重,鼓励年轻人多生育,应避免容易引发情绪反弹的论述和措施。政府至今一贯从奖励和帮扶的角度出发,减轻年轻夫妇生养婴儿的潜在忧虑和实际负担。最新的措施是从2024年1月1日起,父亲的有薪陪产假会从现有的两个星期增至四个星期。雇主可自行决定是否提供这额外两周的假期,雇员请假期间的薪资由政府承担。根据以往的经验,这些措施的有效性可能不容高估,但对于有意当父母的夫妇,不失为实惠的政策。
在既有的政策以外,借助科技的潜力,或许还有不少发掘的空间。生儿育女不但涉及的面向很广,更夹杂许多传统习俗和道德价值方面的考量,要取得广泛的共识须要时日。此外,现有的生物科技如人工受孕、冻卵等,还没有完全成熟。但科技的不断进步以及社会价值随着时代的推移而改变,意味着不能漠视任何可能性。追根究底,男女的生育能力毕竟有一定的年龄期限,如何鼓励更多人在适龄阶段当上父母,仍然是根本之道。
当代女性接受教育的程度越来越高,对于人生的选择自然也就越来越多。她们在完成高等教育后进入职场,必然要先站稳事业脚跟。尽管就业和择偶可以并行不悖,姻缘终究难以强求。如果于择偶的过程中再经历一些波折,等到成家立业之际,很可能就已经错失生育的黄金窗口期。考虑到预期寿命不断延长,很多行之多年的社会模式,理应都必须随之调整。例如10多年教育、数年工作再结婚的模式,可否配合终身学习的倡议,把教育和事业的阶段化整为零,让婚姻和生育发生在适龄阶段?
务实而言,至今陷入生育率不足困境的经济体,还没有任何成功扭转趋势的案例。因此,在不放弃“催生”之余,新加坡还是必须正视现实,用政策来干预人口老龄化的速度。这就不能不认真考虑引入外来人口。新加坡是多元移民社会,又是体量不大的小国。这些优势让我们更有条件通过吸引适合与适量的外来移民,补充本地人口,活化人口结构。因此,为国家长远计,国人必须对外来移民保持更开放包容的心态。必须指出的是,随着各发达经济体都在“缺人”,这方面的潜在难度同样无法忽视。
与气候变化一样,生育率不足表面上似乎并非燃眉之急,但人口结构的变化趋势有自身的惯性,难以轻易逆转;大量数据已经表明,与气候变化不同,生育率不足的结果可以预见,并且相当准确。因此,通过反复的讨论和宣导,提高社会对问题的危机意识,集思广益来实行更多有利生育的政策,是必须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