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台湾经济成绩不利执政党选情
来源:台湾经济日报社论
这次台湾大选一如往常,以政治性攻防为主轴,公共政策及经济议题聊备一格,稀稀落落激不起火花。其实,经济是兴衰之所系,攸关每个民众的利益,而且台湾面临的诸多经济议题已到严重程度,不容回避、拖延,而必须提出具体可行的对策,进行理性讨论,经由候选人相互辩诘,让民众切实了解后知所抉择。
四位拟参选人目前对于经济议题都只有口号性诉求,尚未提出系统性政策,所以无从比较、分析与评断,而民进党已经全面执政七年多,其政绩与弊病多已具体呈现,如果继续执政,经济政策是否延续,也值得探讨。所以,我们可从几个重大关键处检讨,让民众理解当前问题之所在以及现行政策之良窳,探讨政府经济执政成效。
检讨财经政绩,首先应看中央政府的财政状况,因为这是政策总体绩效的重要指标,也是政府是否严守财政纪律的观察面向。中央政府截至2023年底的累计债务预算数为6.67兆(新台币,下同),蔡政府七年来债务净增数约为1.27兆元,不算太多,但是真正的债务在特别预算。其中五项特别预算2.2兆,则全靠举债,蔡政府任内便宜行事,共编列了11项特别预算,把常态的行政经费和特殊状况的特别预算交互混用,而且大量用于政策性取悦对象上。
以冠病的防治为例,先编列600亿的“防疫及纾困特别预算”,其后四度追加经费,先后再追加8000多亿,大肆撒币。今年全球疫情告终之后,蔡政府又编列了3800亿预算,继续大撒币。特别预算成为一道巧门,今年短短一年,台湾累计债务就将增加整整1兆元。尤其可议的是,政府编列特别预算总是夸大不实的施政计划为名,逃避举债上限与国会监督,债留子孙。
政府撒币如果能扶植产业发展,兴旺经济,奠立未来厚实税基,倒也不失为有益的投资。但是,蔡政府对于台湾产业的转型与升级助益有限,难怪全台工业总会最近针对制造业发表建言,强调台湾产业应均衡发展,避免衍生“荷兰病”。这些年来台湾太集中于半导体特定产业,使得社会资源及人才培育过度往特定产业偏移,忽视了整体产业结构的均衡发展。至于攸关产业长期发展、劳动权益维护与劳资平衡稳定、电费适度调整等重大问题,也因与选票没有直接关系而未见显著改善。
就民众的切身感受而言,据主计总处统计,台湾今年前八个月CPI平均涨幅高达2.62%,自2021年8月以来,已经连续20个月超过警戒值的2%,物价持续上升。由于名目薪资成长率追不上通货膨胀率,实质薪资成长率就变为负值,导致受薪阶层日子愈来愈艰难。物价上涨对中低所得者影响相对较大,各阶层的所得差距又持续扩大,青年的受剥夺感尤重。
在公共政策上,对产业及民生影响最大的是能源问题。蔡政府力推能源转型,订下2025年非核家园目标,声称再生能源占比要达二成,天然气发电也要占一半,但光电、离岸风电、渔电共生、天然气储槽容积天数等项目全数落后,连台湾美国商会都直指台湾能源转型进度“远远落后”,呼吁政府应提出确保供电无虞的政策蓝图。
而为了发展绿能,造成西岸遍地光电,吞噬农田鱼塭,离岸风电从施工到运作,都威胁海洋生态与渔民,衍生官商勾结弊端。
民进党政府能源政策面临破产危机,问题根源出在政治凌驾经济与专业考量,设定华而不实的政策目标,为了政治目的而顽固执行到底,即使是严重亏损的台电、劳保、健保,蔡政府都怯于根本性解决,而不断用拨补方式处理,导致问题愈来愈严重。蔡政府习惯将经济问题用政治思维与非专业方式处理,下任总统在经济议题上,会面临更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