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蒙·约翰逊:从金砖扩容看今日大国竞争
现在,中国希望挑战西方在新技术方面的领导地位,着眼于通过人工智能和监控的结合来加强社会控制。这才是对西方的真正潜在威胁。中国会在苏联失败的地方取得成功吗?只要西方继续培育创新,并负责任地管理创新,中国就不太可能获胜。
最近在南非举行的金砖国家峰会标志着大国竞争新阶段的开始。受到中国的明显敦促,金砖国家集团(还包括巴西、俄罗斯、印度和南非)邀请其他六国加入:阿根廷、埃及、埃塞俄比亚、伊朗、沙特阿拉伯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从某些方面来看,这个扩大的集团的经济产出与七国集团(G7,即主要发达国家:美国、加拿大、日本、英国、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等量齐观。
根据俄罗斯总统普京的公开声明,以及更重要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公开声明,目标是建立一个能够对抗西方影响力的集团,以及为另一套减少依赖美元的国际秩序奠定基础。
毫无疑问,这一举措在未来一年将得到更多关注,特别是扩大的成员于2024年10月在俄罗斯喀山举行首次会议时。但扩容后的金砖国家集团不太可能重塑世界,原因有三。
第一,不应夸大其成员之间的共同利益程度。基于最近的历史,印度有很多理由不希望中国变得过于强大。此外,任何包括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国(巴西、俄罗斯、伊朗、沙特阿拉伯和阿联酋)和能源进口国的集团,都有一条根本的断层线。例如,尽管能源短缺和轮流停电,对经济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南非却没有兴趣为能源支付更多费用;但向世界出售石油是维持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国公共财政运转的动力。
其次,在贸易和金融交易上用其他货币取代美元的想法,已经存在了几十年。问题是,你得拿出能取代美元的东西。如果替代方案涉及人民币,则须要对目前看起来有点不稳定的中国经济充满信心。当情况变得艰难时,中国官方真的会允许外国人不受限制地出售他们持有的人民币吗?
第三,当前与俄罗斯的任何联盟显然都充满危险。俄罗斯领导层看起来不稳定且不可预测。普京不仅没有放弃对乌克兰的侵略战争,而且似乎决心继续扰乱全球能源市场(对能源进口国不利)和谷物市场(对埃及等国家非常不利)。
俄罗斯全面入侵乌克兰对两国都是一场灾难,但普京是那种不能承认错误的独裁者。目前非洲各地的一连串政变提醒我们和他,这些政权是如何结束的。
几个世纪以来,大国竞争的基础是正式帝国统治其他国家,以及通过军事手段、贿赂和不平等的贸易关系,行使实际控制。从1700年代初到1940年代,大英帝国以这两套伎俩领导世界,但其他欧洲国家也有各自的势力范围。
二战后,全球体系发生了变化,因为美国取代英国成为领头的西方工业强国,决心用更加平等的贸易关系取代正式帝国。诚然,仍然有很多人抱怨这套体系的公平性。但西欧表现良好,这个相对开放、鼓励低工资国家向高收入市场出口制成品的国际贸易体系,也让日本、新加坡、韩国和近几十年来的中国等国家繁荣昌盛。苏联以对东欧的军事控制为基础的另一套战后集团,在1989年解体;两年后,苏联本身也分崩离析。
然而,最新阶段的大国竞争,更多涉及技术而非贸易。事后看来,这一转变始于二战期间,当时英国分享了关键成果,特别是雷达和对原子武器的早期思考,美国的曼哈顿计划比任何人想象的走得更远、更快。数码电脑、半导体晶片、喷气式飞机、救命药物和疫苗,以及互联网都来自西方,且得到美国政府投资的大幅推动。
1957年10月,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史普尼克(Sputnik),震惊世界。但其僵化和压制性的体系无法维持足够创造力,也无法将好想法转化为人们想要的产品(武器除外)。
现在,中国希望挑战西方在新技术方面的领导地位,着眼于通过人工智能和监控的结合来加强社会控制。这——而不是扩容的金砖国家——才是对西方的真正潜在威胁。
在美国参议院多数党领袖查克·舒默(Chuck Schumer)的带领下,华盛顿两党目前正在积极讨论我们要开发多少人工智能,以及有哪些保障措施。这一做法是健康的,有望带来更好的结果(尽管在消费者保护方面无疑还有不完善之处,同时人们对失业问题也一直存在担忧)。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不允许公开讨论它想要开发的技术,以及如何引导创新。正如冷战期间的情况一样,一个僵化和压制性的体系正试图在知识创造、应用和传播方面引领世界。
中国会在苏联失败的地方取得成功吗?只要西方继续培育创新,并负责任地管理创新,中国就不太可能获胜。从这个意义上说,西方掌握着自己的命运。
作者Simon Johnson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首席经济学家,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教授,与达龙·阿杰莫格卢(Daron Acemoglu)合著《权力与进步:我们在技术与繁荣方面的千年之争》(Power and Progress: Our Thousand-Year Struggle Over Technology and Prosperity)
英文原题:Great Power Competition Today
版权所有:Project Syndicate,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