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社论:台湾区域发展必须头尾兼顾


 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  更新时间:2023-09-13 11:10

来源:台湾《经济日报》

经济日报社论

台湾区域发展经过几十年努力,各区域都有相当的发展,包括双北、桃园、台中、台南、高雄,甚至花东,都展现了建设和观光带来的活力和商机,也带动邻近区域的成长,令人欣喜。然而,在发展过程中,却隐藏了一个奇特现象,就是台湾的头部,也就是基隆市,却在全台红红火火发展之下独自憔悴,从一个商业鼎盛的海港,逐渐沦为双北人都不常光顾的落魄后院。国一、国二和高铁开通后,全台逐渐形成一日生活圈;特别是在五号国道开通之后,创新多元的宜兰已成双北人的“后花园”,数十年仿佛不变的基隆,已无法吸引寻觅创新美食和美景者的目光。

数据显示了这个“台湾头”的窘境:1930年代,基隆曾是全台第三大城,仅次于台北和台南。但在高雄港崛起之后,基隆独揽大局的风光不再,1975年,基隆市的“平均每户经常性收入”,仅以新台币11.1万元打平全台湾平均值,并落后于高市(11.9)、新北(11.6)、南市(11.4)、桃园(11.3),更别提北市的16.7万元。

34年后,也是设立六都前的2009年,基隆的每户年均收入107.3万元,已落后于全台平均值(112.8万元)5%,到2021年更大幅落后全台15%,在所有“市”行政区中敬陪末座,连宜兰县都超过基隆市。2020年主计总处人口和住宅调查中,基隆通勤人口比例高达60.2%,在22个行政区中“居首”,反映就近找寻合适工作的高度困难。

面对这种区域不均衡发展状态,特别是就在全台首富的台北市旁边,却存在着这个“憔悴佳人”,成了一个强烈对比。但中央却视而不见,“前瞻基础建设计划”中,大幅度补助了南部县市,基隆却还是未获关注;奢望和台北市有更好连结、协助基隆发展的捷运延伸,也继续成为空中楼阁。总之,基隆的产业发展停滞、人口未增,在全台被边缘化,但政府却对这种“南北不均衡”发展无动于衷。

如今,全球邮轮产业异军突起,基隆因邻近台北成为诸多邮轮进驻的要港,本该带来发展良机,却因市容老旧、景观乏善可陈,让邮轮旅客除到庙口小吃之外,少有过夜消费意念,乃至于基隆又沦为台北的“过路财神”,无法因邮轮停驻而带动发展。

政府不应坐视这种区域不均衡发展,必须为基隆提出特别的发展方案。这不是对基隆的特殊优惠,而是健全台湾区域发展之必要,就像当年设立“高雄加工出口区”、提供企业特殊优惠,并非独惠于高雄市,而是要带动台湾经济起飞之需。特殊的发展方案,可以有不同的类型,从强烈的“经济特区”,到显著优惠的“自由贸易区”,或仅提供租税优惠的“商业特区”都可以考虑,但当然必须是能发挥激励投资和贸易的规划。更有连锁效果的投资,可能必须由政府带动,进行一些基础投资,作为良性循环的引子,来带动相关的投资和商机。

基隆往西在外木山沿岸因潮差极小,1980年代曾被考虑开发出30米深的超级深水码头;可惜后来以BOT方式发展了八里的“台北港”而冲击基隆码头业务,也抑制了基隆发展。但台北港在淡水河出口、有泥沙淤积问题,可以考虑逐步发展基隆外木山深水码头,配合新北沿岸等地成为物流中心,激励基隆发展。再配合美国曾实施有效的“商业特区”,减免租税吸引商业投资到基隆,加上发展基隆自清朝以来极为丰富的历史古迹,才能吸引邮轮经济开花结果。

但基隆市腹地有限,市区核心部分又分属航港局、国防部和铁路局,宜由行政院组成任务性质的“基隆发展小组”并纳入相关机构,再研商出有效的发展方案和配套。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nanluecom@qq.com
Copyright© 2016-2023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